Saturday, November 05, 2011

東周行星獵人


近期網上瘋傳二一二末日論,甚至有人相信,地球生物無一幸免。然後楊光宇走出來,以天文學會會長的身份澄清,說時咬牙切齒:「講彗星撞地球的人已經傻,信的人更傻。」

在楊光宇眼中,天空和星星理應遠觀,不宜褻玩。他曾在美國的沙漠獨居七年,發現二千顆新小行星,還替它命名,送給人做禮物。英國《衛報》稱他是「行星獵人」,排名全球第二,「想像一下你是全宇宙第一個生物發現它,還可替它起一個名字,多浪漫」。

獵星以外,他亦冷眼找尋股王,廿七歲獲林行止賞識,投資文章一寫十二年,「發掘股王和找小行星一樣, 就像獵人找獵物, 視乎你是否懂得找。」

從沙漠返回夜如白晝、抬頭見不到幾粒星的香港,楊光宇出任「戶外燈光專責小組」成員,研究解決光污染,希望消失了的維港星空可以重現。「浪漫跟現實經常有矛盾,成功的機會或很渺茫,但我更看重過程。」說時,獵人語氣少了一貫的堅定,多了幾分無奈。

楊光宇這名字,讀者可能有點陌生,但若提起去年有數顆行星以中文大學校訓及校長沈祖堯命名,以及因研究茶葉抗癌的「星之女」李安琪等,應可喚回部分記憶。

這些小行星的命名,正是由業餘天文學家楊光宇送出的,他卻婉拒出席所有命名儀式,只想在幕後成就一個個摘星傳奇。「我欣賞他們的努力,希望送出鼓勵,但我不是主角,我喜歡低調,根本不希望傳媒訪問我。」

記者約他訪問,他前後考慮了個多月才答應。「老實講,不是為了喚起大眾對光污染的關注,我也不想走出來,要達到目標就要有些犧牲。」這一刻楊光宇說話斬釘截鐵,像豁了出去。

小王子和玫瑰
獵人一旦找到獵物,就會貫徹始終。記者要求看楊光宇日常觀星的地方,他二話不說便駕車直駛大嶼山塘福附近的水口村,又特意駛到鄰近的石壁水塘,即席替記者上一堂天文課。

「香港沒有隕石坑,你知道小行星有多大嗎?一顆小型的小行星,直徑約一公里,剛好蓋過這個水塘。

「想像一下,你用一支十多吋口徑的望遠鏡,便可從地球捕捉幾千萬光年以外、直徑比水塘還大幾倍的星體,那是多神奇的事,你還可以替它們逐一起名字。」

見記者沒任何共鳴,楊沒好氣地說:「不要以為天文和觀星就只有數字和方程式,幻想一下透過望遠鏡,可能看到行星上的小王子和他的玫瑰花吧。不要只用眼看,還要用心去看待這個世界。」

說話看似很玄,但神奇的事又確實曾發生在楊光宇身上,缺少一點想像力,結果都不一樣。

第二個月亮
二年,楊光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發現一顆不太光的小行星,但奇怪的是第二晚已不見它的蹤影,由於要證實一顆小行星的出現,至少需要連續追蹤兩晚,小行星中心因此將它除名。

故事本來告一段落,但楊窮追不捨,甚至忽發奇想,猜想若小行星不是像一般的圍繞着太陽轉動,而是圍地球轉動,結果又會如何?「圍着地球轉動的只有 人造衛星之類的物體,但他們都已被標籤,那段時間沒有相關的人造物體經過;若是自然界物體,圍着地球轉的只有月亮。換句話說,若那真是一粒行星,它就是第 二個月亮。」

他這個發現震動整個天文界,連美國太空總署亦加入追蹤,英國《衛報》則以「小行星獵人的罕有獵物」大字標題報道,遠至新西蘭和印度亦有電視台打電 話來訪問他。後來證實所謂「第二個月亮」,其實是一九六九年升空的阿波羅十二號登月火箭的第三節,但楊光宇這個發現已是天文科學界一大貢獻。「那一節火箭 三十多年來都是圍繞太陽轉動,直至二年才被地球的引力捕獲,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證實,地球捕獲物體的科學理論。」他的名字,因此永留在天文史籍上。

楊光宇的獵星生涯,始於二千年,他從加拿大駕着旅行車直駛到美國亞利桑那州沙漠,一個全年有二百多日好天氣的地方,他就在那?建屋,設立私人天文 台「沙漠之鷹」,又花了二百萬港元裝嵌四支天文望遠鏡,一個人就此安頓下來,每晚四鏡全開,全天候追星,試過最高峰時,一個月可以找到四百五十顆小行星。

首次踏足亞利桑那州,星星的光與黑夜的黑,是楊光宇從未見過的。「從未如此震撼過,極目看去天與地連接在一起,星星由一邊密麻麻地散布到另一邊,多如沙灘上的細沙,你就像被星星包圍。」

沙漠追星
一個人在荒漠,他不孤獨亦不寂寞,「我喜歡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旅行,一個人生活,在亞利桑那州,一個人住在小山丘上,開車十多分鐘便可到達附近的 小鎮。每天吃早餐、看書、等太陽下山便觀星,生活很有規律,美國人稱呼這種生活態度是solitude(隱居),我不知中文應怎樣譯,但相信絕大部分香港 人不太欣賞這種生活。」七年的靜修,他找回自己,原來天文才是他的歸宿。

熱愛天文的心,早在小學已萌芽,「當時爸爸買了一個兩吋口徑的望遠鏡,我看到了土星和木星,開心得不得了。」他更記得中學時用兩元在亞皆老街的世界書局,買了本《太空攬勝》的天文入門書。

他自言四兄弟姊妹中,妹妹們遺傳了藝術基因,而他則遺傳了科學頭腦。「四十年前父親已懂得以銅捲成線圈,將中式蒸爐的熱力引到另一處地方煲水,非 常環保。」楊光宇父親七十年代由做河粉白手興家開設酒樓,屬小康之家,楊升讀培正小學及中學,畢業後到加拿大修讀土木工程。「當年土木工程既實用又有前 途,但仍然副修兩科天文科。」楊光宇當年以投資移民身份移居加拿大,搞沖曬店及影帶出租店,但都蝕錢收場,金額以百萬元計。「買貨、行政及人事管理都不是 我的強項,那段時間有些迷失,不單是蝕錢,而是人生彷彿失去了目標。」

旺角的星空
人生四十而不惑,他想起放下十多年的興趣,二千年有點任性地變賣加拿大所有家當,驅車直奔美國的沙漠,「不想用避走或逃避等字眼,希望透過興趣找回真正的自己,觀天正是我自小的心願。

「望向天空,你會被那星星的數量、它們與地球的距離所震撼,你會想,人的一生,每一階段所遇的挫折、投資賺到多少個零,全部都變得毫無意義,我們 身處宇宙之中,實在太渺小。」拜互聯網及天文科技愈趨先進所賜,他的望遠鏡現時已轉運到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私人天文觀察站,他人在香港,透過電腦便可遙距觀 星。現時他主力打理家族事業,陪伴家人,並以天文學會會長身份出任政府的「戶外燈光專責小組」,解決光污染問題,「小時候還可以在旺角家中,以菲林相機長 時間曝光拍攝星流迹,但現在夜空光亮如白晝,希望大家珍惜夜空。」

狩獵「十倍股」
八七年,他以投資移民身份移居加拿大,經常閱讀《信報》,後來「膽粗粗」自薦,被林行止賞識,邀他投稿,不需定期交稿更不限字數,他往往一寫就長達四千字,分析加拿大經濟;一些短至數百字講香港樓市的文章,林行止都照樣刊出,他一寫十二年,直至二千年到美國觀星才停止。

雖然沒有公開揀股心得,但楊光宇最愛發掘潛力驚人的「十倍股」。「找股和找行星的心態不一樣,但技巧同出一轍,就是要在人們發現之前,在上游攔截它。」

他舉例說,一般業餘天文學家都會在小行星反射太陽光最強的時候開始追蹤,但之後行星愈來愈暗,捉得住的難度便愈高,相反他在行星由暗轉光前,就已 開始追蹤。「揀股票都一樣,例如北美的大型家居裝修連鎖店HomeDepot,當我發現它在我的市鎮幾近壟斷市場,令周邊小型店舖陸續結業,我估計這種模 式將大有作為,結果這隻股票亦為我帶來利潤。」

送粒星給林青霞
送你一粒星星,不是紙摺的幸運星,而是一粒真的小行星,單是幻想也夠浪漫的。

楊光宇主要以欣賞的人物及團體命名,包括中文大學、前天文台長林超英及導演徐克等。楊光宇直言最深刻的是「林青霞星」,「很多人以為我喜歡她的樣 子或演技,但全都不對。我看過她在一篇訪問內提到,自己二十歲已萬千寵愛在一身,卻因太介意其他人的看法而愈來愈不快樂,這很能打動我。有很多東西要到三 十歲才明白,又要到四十歲才做到。」他說看到這篇訪問時,自己也剛好四十歲,「她找人來電說見面道謝,但我樂於低調,說不需要啦。」

記者最關心他有否送星給心愛的人?「送了一顆給爸爸,哈哈。」楊光宇發現了二千顆新小行星,但至今被命名的只有四十八顆,原因是國際小行星聯盟審批時間由幾個月至幾年不等,他笑言可能到死那一天,也沒可能全部通過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