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5, 2011

Sunday, May 16, 2010, 8:02:24 PM  月掩金星



Tuesday, October 04, 2011

觀星達人 知識不止know how




觀星達人 知識不止know how

【明報專訊】如果你讀過《小王子》,

你會知道每個人都住在自己的小星球上,那兒除了你的欲望,別無他物。
其中一顆星球,住了一位生意人,他永恆在數數字,
小王子問他數什麼,他說星星,原來天上數百萬顆星星都被他買下,他每天忙於把數目寫清楚,寫進夾萬裏。
小王子並不明白這是為何,因為若你擁有一朵花,你可以天天為它澆水,但天上的星星,可以怎樣?
楊光宇是現任天文學會會長,作為業餘天文學家,他曾發現2000多顆小行星,
數量之多在全球業餘天文學家中排行第二,
但他不是《小王子》眼中的serious man,他的發現並不為擁有,
觀星除了是科學研究,也是興趣,更是生命的修為。
這條摘星之路,且聽他娓娓道來。

大眾對楊光宇的印象,可能來自他「贈星」,他亦以筆名向問天撰寫文章,投資文化天文科學皆有涉獵,但他最為人所知的,始終是發現小行星的成績。

小行星其實是太陽系內的小石頭和碎片,大部分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運行,有小部分軌道可能與地球重疊,因此發現小行星隨了有滿足感,亦幫助預報災難,而小行星的發現者,更有命名小行星的權利,以星星的名字去表揚某些人的貢獻,楊光宇從不吝嗇,像艾未未星、林青霞星,甚至馬鈴薯星……

嘗試了解楊光宇的簡歷,與一般中產家庭沒兩樣,小時候在培正念至中五,再在加拿大修讀土木工程,畢業回港,正值1983年經濟不景,他不做土木工 程,隨父從商,未幾移民。平凡的一章,轉捩點是1996從一本Sky and telescope的雜誌,讀到美國業餘天文學家Dennis di Cicco的文章,讓他得知只要有電腦器材去控制望遠鏡和CCD,加上適當技術,在自家後院也能發現小行星,這喚起他小時候的夢想﹕「我從小喜歡自然科學,自問讀書不算叻,但史地科總是最高分,小時候在旺角看到的星空好美,央媽媽買相關的天文書看,爸爸亦買了支望完鏡給我,從中看到土星原來有個光環,木 星有衛星……」這使他對天文產生興趣,但只停留於書中的知識。

直到被一本雜誌喚起潛在欲望,已經是多年之後。1996年,他開始購買大型儀器,建立他的天文台,但這距離他發現人生第一顆小行星,中間有三年時間苦心嘗試﹕「那三年不成功,一來因為城市有光害,二來我當時未能掌握技術。」但新丁很快便上手,找到第一顆後,連續有十多粒收穫,使他欲罷不能:「想像你 是整個太陽系裏第一個知道這粒小行星存在的人,不是很神奇嗎?」

得到鼓舞,加上朋友介紹,楊光宇決定動身前往亞利桑那州,因有人正在那兒製造一支口徑更闊的望遠鏡。一去才知,該處天氣暖和,一年有200日好天 氣,適合觀星,他把心一橫,決定遷居於此。在像台灣一樣大的亞利桑那州,他住在一架8呎半x 21呎長的車屋裏,流動的車屋方便他四處找尋理想觀星地點,2001年,他更在該地一處近墨西哥邊境的山上買了一間屋,建立永久屬於自己的天文台沙漠之 鷹。

棄商觀星 長住山頭

那幾年,他捨棄投資生意,住在荒蕪山頭,與星星為伴,專心鑽研天文,但他從不感到孤獨﹕「香港人好奇怪,不能獨自生活,我不是anti- social,我有朋友,例如一起去觀天文的同好,但一班人相處,其實不能做deep thinking或研究。」科學家研究沒太多人明白的東西,其實很享受﹕「Solitude很難翻譯,不應解做孤獨,孤獨很負面,Solitude其實是 享受獨處的狀態,可以專心致志工作。為什麼一定要一班人時才有感到secure?」

學思考方式 建人生觀

從不覺得孤獨,亦與他喜歡閱讀有關,訪問期間他不只一次感激是次採訪機會,使他重新審視自己的路,與別人不一同,他發現很大程度是被書本影響﹕「我當年移民,若從經濟考慮,是錯誤的決定,我在資產價值最低時離開,97香港資產價值最高時回港,但這些都只是數字遊戲,移民使我有機會接觸一些影響我一生的書。」他解釋﹕「知識分兩種,有一種是技能,可能是一些方程式,能夠解答工程或數學難題,但最重要或吸引我的,不止是know how或方法,是某些人的思考方式和性格與他們成功的關係,從中可取得generalization去建立自己的人生觀。」

除了閱讀,楊光宇認為自己不太大的成就,亦因為亞利桑那州人傑地靈﹕「利於觀星的地理環境,集中了好些這方面的天才,觀星其實像釣魚,整個宇宙就像大海,先到先得。」當中他曾被其他人不禮貌對待,只因他的設備很好,對方覺得有威脅,但另一位外國朋友Roy,卻大大影響他﹕「他教懂我很多知識,我有次問他我們做類似的東西,會否覺得是競爭,他卻認為天空那麼大,以人類微小的能力,都不會搵得晒天上的星星,為什麼不一起搵?」

不止滿足生存
對未知有追求

這是楊光宇認為人類最獨特的地方,人不止滿足於生存,會對未知有所追求,亦會想辦法表達自己,讓後人知道我們存在過﹕「天文是最古老的科學,古人看見星星,便嘗試認識它,用智力去明白世界,科學是其工具和方法。」他亦提到科學最美麗之處,是合前人和後人之力,一起完成整幅拼圖﹕「科學有很多範疇,天 文只是其中一種,天文裏的小行星搜尋更是當中一小部分,其實發展至此,發現小行星已沒太高的科學價值,但若當科學是一種藝術,知道自己有份一起畫這幅圖畫,已經很開心,有很多啟發。」

雖然他認為藝術與科學一樣,都是對快樂和知識的追求,以不同層面去發現人生的美好,但科學發展到堅船利炮,成為滿足人類無止境欲望的幫手,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好像已經跟美好願景相距萬丈遠,但他始終認為科學是中性的﹕「科學令我們更明白世界的運作,亦有改變世界的能力。就像一把刀,可以是切菜的工 具,但也可以作為武器,置人於死地。」

面對氣候變化,天災橫禍,他亦承認眼前的後果有點不堪設想﹕「我以前不相信人會影響自然,因為自然實在太大,像海洋,大到令人以為無論我們倒多少污水都不會影響,但事實已證明,人類厲害到可以排放足夠的二氧化碳去改變氣候。」這使從前討厭倫理的他慢慢改變﹕「以前科學的能力沒那麼大,即使人類不能駕 馭,犯了錯,也可以修補,就像以火把打仗,死的人很少,但一去到核彈,真的很危險。」

他告訴了我兩個故事去說明人類其實不知道真正的危機﹕「林超英說人類可能不會看見50年後,我不肯定,政治現實告訴我,人一方面是最聰明的動物,但同時又最無知短視。我不是說要不惜工本去救地球,但有些事真的要做,不然會太遲。」天秤上的一邊是黃金,一邊是地球,他肯定自己會選地球那邊。

近年他雖然回港定居,也沒放棄天文研究﹕「現代人對天文學的印象還停留於十年前,其實科技的改變已經使我能搖距控制我的望遠鏡。」怪不得楊光宇做訪問期間,時不時瞄覑電腦,原來他開覑相關軟件,同時觀測彼方的星空。他最近忙覑發現太陽附近一粒可能不存在的星,要花18個月的時間,他說﹕「每一個辛苦的過程,都會令自己有所得覑,像平時寫文章、讀通一本書,甚至是這次訪問。」寫完這篇訪問,我不覺莞爾,因我與他有相同感覺。

楊光宇與我分享了兩個人類與災難擦身而過的故事,發人深省,若你也想多些危機感,不妨就覑以下的key words,多作了解﹕

1)古巴飛彈危機
2)噴髮膠的發明、cf4、臭氧層

楊光宇思想跳動,興趣廣泛,天文地理文學藝術社會政策無所不談,他分享了幾點做學問和做人的心得,在此分享﹕

1. 仔細的觀察和好奇心
所以科學家都會說成功必備的條件是好奇心,楊光宇亦認為仔細的觀察無論是對科學抑或現實生活而言,都很重要,他以瑞利男爵發現稀有氣體的過程說明,男爵因為覑眼於實驗裏0.5個單位的微細差異,透過反覆實驟而觀察出一種新的氣體,成為諾貝爾得獎者。

2. 不做差不多先生
承接以上的例子,楊光宇說﹕「胡適話中國人是差不多先生,別人可能當0.5是experimental error置之不理,但憑覑堅持找出原因,往往有意外收穫。」

3. 不做高分低能
楊光宇認為香港的教育不主張訓練學生思考,而是訓練他們答問題﹕「原理不是重點,光靠死記。若老師用另一方法去問相同的問題,學生不會懂答。」儼然是失敗的教育,他強調,通識除了有基礎知識外,也要懂得思考﹕「要懂得將bits and pieces加在一起,自己消化,才能觸類旁通。」

4. 做自己喜歡的事
這點我不能認同更多﹕「中國人常常以為自己落後於人是因為硬件不夠別人強,於是只學別人的硬件,其實沒注意過別人的軟件。一個社會怎樣 maximize發展?最好是大部分人都可以做他們喜歡做的事,這樣或多或少,都會對人類有貢獻,像Butterfly Hunter一書訪問的怪人,正好說明。」

5. 辨別data和error
「科學其實與人生一樣,我想鍛煉自己一種能力,就像實驗時會得到有用的data同error bar,我們每天接收許多資訊,要有能力去識別哪些是真的signal,抑或純粹是noise。」

6. 全面發展
這點純屬出於我對他的印象,與楊光宇聊天,很明顯感受到他躍動的思維,不停在腦海make cross reference,1可以去到8,之後回到3。他的興趣廣泛,天文地理文學藝術社會政策無所不談,思維能夠同時go deep和橫向發展;以為他讀慣番書,卻又出口成文,可見他功力深厚,書本不是白看的。

想知鱓天文知識,可瀏覽香港天文學會網址:
http://www.hkas.org.hk/

文 饒雙宜
編輯:曾祥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