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4, 2011

天上人間──談文字的重要           

    在這個文字市場日漸萎縮的時代,你很難相信,一本書仍然有她難以想像的影響力。2010年6月21日〈一〉晚上七時,亞視播出了港台節目「香港故事」之「天上人間」,講的是屯門一間小學的黃校長,和IT技術員Ian〈香港天文學會推廣委員〉如何用心,藉天文推動小學生好奇心的故事。

其實節目的出現,應該由一年多前的一本書說起。

    「地球之友」是個環保機構,近年的其中一項工作,是推動「光污染立法」,繼連續兩年的六二一熄燈活動後,亦先後推出過「夠照」和「日照夜照」兩本力陳光害遺禍的書,計劃很成功,令到不少讀者明白何謂光害、光污染之餘,「暴力式照明」亦一夜間由寂寂無名變成市民所耳熟能詳的用詞。

    香港電台很特別,不時會有些外判節目,提供資金和大氣頻道,讓未入行的年青有志之士初試牛刀,一位年青人,就是利用這個機緣,加上在「日照夜照」這本書中,見到筆者的訪問,遂萌生了拍一套香港天文紀錄片的念頭。入標第一輪概念,是以筆者為藍本,由頭帶到尾,筆者覺得概念有些失實,而且也覺得自己的故事已經在2003年拍過(見下文),缺乏新意,所以婉拒出鏡,然而在溝通過程中,覺得這班年青人很有創作熱誠,還是願意協助他們去繼續構思,也介紹了香港天文學會中一些天文人接受訪問。第二輪的改變,是打算拍攝了一個香港老、中、青的天文故事,到了第三輪,才拍成以黃校長和Ian為主角的出街版本。

    與傳媒接觸多了,很明白他們的困難,他們起初對一個心目中認為有趣的題目所知不多,隨著認知愈多,很多時他們便會改變取材的重點,一個節目出街只有22分鐘,但往往拍了二、三十個鐘頭帶,又焉能不作出取捨?是故就算你被訪問了一小時,最後被cut到無形無蹤,還望你能體諒。就是這樣,筆者甘於由個人全集,變成佔三分之一、再變成只出了一兩個鏡頭,卻全無怨言,只要最後產品能令人認識天文推廣,也就於願足矣。

    如果你覺得由一本書的啟發,經過上文複雜的發醇,最後變成「天上人間」出街,過程奇妙,那麼之前七年,2003年尾港台鏗鏘集的「星空夢」〈上,下〉就更奇妙。

    2003年暑假,天文人E因著一個天文活動,被「一本便便」訪問寫了一篇訪問稿。在此之前,因著E在Sky and Telescope的一篇文章,和遠在北美的B看後的一個電郵,B和E成為了朋友。不久港台的監制A在剪髮時隨手拿了上文的「一本便便」看到那篇訪問稿,之後又提議編導K睇下值唔值得跟。The rest is history,結果在一個才華橫溢的編導手下,便出了上下兩集的「星空夢」。世事,有時比電影更曲折。

    所以,不要睇少文字的功力和影響,「天上人間」和「星空夢」,都是由一本書和一本雜誌而起的。這還不止,筆者相信,香港政府今天願意就光污染規管成立一個十八人委員會研究,與地球之友的兩本書亦不無關係。

    所以,萬勿看輕文字的功用!

    共勉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