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26, 2008

寫於亞里桑那州的天空


周日話題﹕一切從貪說起…… 2008年1月27日

【明報專訊】寫於亞里桑那州的天空

一月二十四日,一覺醒來,美國亞里桑那州的天空如舊一片天朗氣清,與深受次按危機擴散困擾的土地大異其趣。

一邊打開電腦收電郵,一邊作最後一次檢視家居,靜候地產代理應約為房子報價,早在升市前的2000年買入,縱然沒有在○五年的高峰套現,相信現在也不會蝕入肉吧?

噢,垃圾郵件中夾進了認識的名字,是明報「星期日生活」的編輯。,要我寫次按危機?仲要寫個人親身經驗?(大姐大大,中國同胞不少人都是全無按揭地買樓,首按都無,又點體驗次按危機?)嘩,仲要「let us know what is all about」?呢類題目大則可以出書,細則仍可以寫一萬字,明早便要截稿,而我今晚又要飛,He He,好在有維基,各位讀者,不妨上英文網上維基字典,打入「SUBPRIME CRISIS」,便有高人詳細解釋得一清二楚。不喜歡看英文,可在版面左下角另選十國語言,當中包括「中文」。

「點解無人會警覺到危機,以致現在失控至難以收拾?」唔,呢點維基高手沒有太多分析,在下不才,寫幾句。

想賺到最後一分 貪字變個貧

現代社會分工精細,於是各種專家或專才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去賺錢,賺到錢後如何投資?不少人又會信賴金融專業人士。所以可能出現以下怪現象,人生經驗豐富的年老教授或專業人士,可以將畢生積蓄交給一個二十出頭年輕金融才俊主持的對基金做投資。但基金做什麼投資?真是天曉得,而今天投資工具五花八門,遠較以前複雜,令人目不暇給,工作繁忙的普羅大眾,若果不是經常閱讀財經資訊,又如何明白金融業近年翻天覆地的變化?更遑論可以察覺到危機了。

金融人才或是精明的投資者,縱是明白到近年按揭市場的變化和危機,但一切都被包裝得合情合理,更是合法,警醒的人又可以做些什麼?縱有評論大聲疾呼危機將至,但在紙醉金迷的派對中,又有多少人聽得入耳?每個炒家都想在這個地產狂潮的派對中,玩到最後一分鐘,賺完最後一分利潤。股神畢菲特的比喻講得很好,每一次的投資泡沫,不論是股票、地產還是鬱金香花,就像灰姑娘參加的派對一樣,時針一到子夜,一切便打回原形。而金融派對的唯一不同,是掛在牆上的時鐘,並沒有時針!正如沒有人知道音樂椅這個遊戲的音樂幾時會停!

「Who is to be blamed?」最後的這個問題,問得最入肉,亦最適合用來騙稿費。在今次地產股市狂潮中輸了錢的炒家,大可鬧金融機構急功近利、不務正業,不再願意做細水長流,二、三十年才賺完的按揭業務,而要一次過割禾青,把大批按揭一次過賣斷給投資者;又可以再鬧金融機構貪心賺到盡,為求貨如輪轉,置風險於不顧,眼見樓市好景,連信用差的申請也批准,繼而推出零首期、頭幾年只需供利息等近乎瘋狂的高風險次按以爭生意;當然更不能少了政府「監管不力」這頂帽子!

然而,想深一層,金融業和炒家之所以參加這場遊戲,背後離不開一個「貪」字。筆者經常慨嘆,人類的知識可以世代相傳,但人類的德性和生活經驗還有學習到的教訓,卻要每一代從新學過。其實日光之下無新事,「橋」唔怕舊,新瓶舊酒,在貪字的吸引下,人類仍是一代又一代交出昂貴的學費!

因為貪念而引發的投機泡沫,古往今來,已經不知出現過多少次。年代久遠的,有英國的南海泡沫、荷蘭的鬱金香狂潮、法國的密西西比狂潮;近的有1929年美國股災;1974年香港股災的教訓,我們的上一代也許學會了,但到我們這一代,還不是要再經歷股災、二千年的科網股泡沫?又要再次重新學習「貪」字的遺害。

牛頓也有輸錢時

下次你有機會見到星星,不妨想想牛頓的故事。南海泡沫的典故,這裏不浪費篇幅了,大家可以GOOGLE或維基一下。話說當年(17xx)令英國人瘋狂的南海公司股票,連一代人傑的大科學家牛頓也迷上。起初牛頓以為股價已升至瘋狂,認為它行將急跌,將手上股票賣出,獲利7000鎊。但其後復見股價不但沒有急跌,反而繼續急升(見圖),牛頓於是再在高位追貨,結果最終牛頓要損手兩萬英鎊離場(1718年的兩萬英鎊相當於現在是天文數字的金錢!)

事後牛頓慨嘆說﹕「我懂得計算太空中天體的軌,但不懂得人性(因貪心)引起的狂升暴跌!」

後記

地產代理的估價,與我心目中的數目很接近,大體而言,八年以來,每年約有7%的回報。朋友在西雅圖,為了讓孩子可以入讀最好的中學,05年摸頂花了六十萬在最好的學校區買了房子,至今樓價也力保不墜。或者這正說明了投資和投機(炒)的分別,投資的回報可能比較低,但起碼不用吃驚風散!

文﹕向問天

編輯:楊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