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十一月中,在香港看了一套名叫「隔窗情未了」的意大利片,主題是很有意義,是講「人生的抉擇」。最令筆者留意的,是最尾播工作人員字幕時,導演定鏡在放得很大,佔據了整個畫面的女主角的眼睛上,「這隻放大了的眼睛不漂亮」。很多時人生便是這樣,角度太闊,連容貌也看不清楚,固然會見不到漂亮的面孔;放得太大,很多時效果也會適得其反。
尋找小行星的道理又何嘗不是一樣?不論一套望遠鏡設備有多利害,每晚只有固定的曝光時間可用(例如說8小時),究竟是用較短的曝光時間去覆蓋較大的面積?還是用較長的曝光時間但覆蓋較細的面積?這便要一個觀察者小心去抉擇!
經濟學家張五常思考一個問題時,喜歡將問題極端放大,往往可以帶來一些啟示。在尋找小行星時,如果曝光短至1秒,固然可以覆蓋最大的夜空,但這麼短的曝光,大約只能到達13、14等,找到新小行星的機會微乎其微;大部份時間用在移動望遠鏡、下載影像之上,只有極小部份時間用在曝光,效率明顯低得可憐。
去到另一個極端又如何?假設整晚8個小時只覆蓋一個目標,不錯是差不多完全省卻上文提及的Overhead時間,但小行星是會移動的(普通小行星每日移動約0.2度,近地小行星更快),太長的曝光,不但令小行星在CCD上的星光分散成為星痕(Trails)令訊息與雜訊比率下降,而且據知至今仍未有軟件可以自動偵察到長長的星痕!
圖一 既然兩種極端都不可行,最有效率的曝光時間,顯然是在這兩種極端的中間。以林肯近地小行星中心而言,他們用的是兩個米級望遠鏡,若果長期曝光,去到22等也不成問題,但是為了能最有效率地找到飛得快的近地小行星,一般只會用上3至7秒的曝光時間,深度只去了十九等半,但每晚可覆蓋約2500平方度!以筆者而言,視乎目標小行星的種類,由用15秒去找近地小行星(共找到六顆新發現),以至曝光半小時至21.5等去追蹤TNO都試過。
同樣的原理,其實在各方面都有應用。以經濟學著名的Laffer Curve為例(見圖一),當稅率為零時,稅收自然亦是零;若果稅率高達100%,理論上納稅人的所有收入都要交出納稅,自然沒有人肯工作賺錢,稅收同樣是零。0與100%稅率的中間,理論上會有一個稅率,可以提供最大的稅款收入。
投資又何嘗不是一樣,一個極端是把資金放在枕頭底,不但回報是零,又要受火災、被竊之險;另一個極端,表面上看來,六合彩的回報可以高達過千萬,但是由於這是個中獎機會極微的零和遊戲,少數人固然有機會中巨獎,但絕大部份人的回報也是零。有趣的是,原來最大的回報,亦是在這兩種極端的中間某個點。簡單而言,存款安全但回報低得可恥;一月期美國國庫券(T-Bill,2004年11月18日數字)有年息兩厘,十年期4.1厘;長期而言,美股每年回報約12%;筆者所知最利害的是美國股神Warren Buffet,他控制的上市公司(紐約交易所代號BRK.A),平均每年升值23%,由六十年代尾的每股十多美元,上升至今天的每股八萬多美元。這個全球十大首富之一,身家很易計算,只消將他手上的四十多萬股,乘以每股股價,便可得出約三百多億美元這個數。
「世事洞明皆學問」,細味上文拙作的分析,其實與中國傳統智慧所說的「中庸之道」,似乎不謀而合呢!
(補白) : 1. 投資涉及風險,筆者絕無鼓勵盲目投資之意。
2. 記憶之中,過去三十多年,港股每年平均升幅亦超過20%以上。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