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21, 2015

Tuesday, November 04, 2014

忘記?

忘記

美國回來幾天,還是jet lag , 深夜三時醒來,翻開書架中的陳年日記,原來已忘記了不少陳年舊事,中五會考後,曾經很喜歡 David Castle -- Ten to Eight 這首歌:

http://youtu.be/cVKCTwYoUkQ

重聽才記起,副歌有些老土,但是旋律和意境還是很優美。那時每次聽這首歌時想起的人,在2005 年已變為星星,而你忘記的,原來只是這首歌。

Friday, October 03, 2014

天上人間 - 從「星空奇遇記」看歧視

2012 Dec 21



荷李活人的創作,一向走在改變保守思想的前峰,更何況是六七十年代伴着筆者這一代人成長的「星空奇遇記」?

在葛克隊長的系列片集中,有1969年播出的Let that be, the last battlefield一 集,講到企業號因為追尋一艘被盜的運輸船而介入一個星球類人生物的種族衝突中,葛克隊長大惑不解,為何同樣是一邊面黑一邊面白的統治階層,會奴役、歧視和 千里追捕逃亡的同類?這集拍得很巧妙,兩種族群一直沒有同場出現,直到附圖的一個鏡頭。透過左邊外交官的對白,才看出統治階層的種族面部是左黑右白,而被 壓迫勞役階層是左白右黑!要思考明白一個道理,放大是其中一個方法,但有時卻要縮小差異,才能令人恍然大悟種族歧視的謬誤!

到了1992年首現電視的第117集Star Trek:The Next Generation,名為Outcast的這集裏,企業號副艦長Riker 又因為追尋一艘失蹤的運輸艦,遇上了一個非常先進的人類文明,這個文明「進步」到視戀愛和性是低等、原始行為,繁衍靠的是試管無性繁殖,但偏偏Riker 卻與這個文明的一位女性Soren發生了戀情,最後Soren被捉回去進行洗腦治療。看後至今20年,卻仍記得之後Soren見到Riker 講的一句木無表情對白,所帶給筆者的沉痛(意):「我曾經愛上你,這其實是因為我有病,現在我已痊愈,我很快樂。 」編劇的聰明,在於藉着科幻創作,把異性戀者設身處地帶到一個被歧視的世界中,令他們感同身受。

人類的世界理應越來越文明,美國精神病學會已於1973年把同性戀從精神疾病的診斷列表中剔除! 筆者深信,與種族歧視一樣,一個開明的社會,總有一日會消除對同性戀者的歧視。

cDa29

 2012 Aug. 1

上次講到其實每個人能見到之黑暗極限都有不同,其實人類視覺除了靠看到光暗之外,能分辨不同顏色亦至為重要。

人眼中由視網膜上的錐狀細胞(Cone cell)負責看到顏色,三種不同的錐狀細胞能分別接收紅藍綠三種原色,不同的物件令三種細胞收到不同強度的訊號而還原出不同顏色,由於每種細胞約可分辨 出一百種不同強度,人眼大約可以見到一百萬種(100x100x100) 不同的顏色組合。

顏色向來是很主觀的感受,同一件物件在不同人眼中顏色可能有些少差異,一個人眼中的桃紅,可能是另一個人眼中的橙紅。而中國人亦很有創意,用聯想方法去表 達顏色,姣婆紅提供想像空間,而鴨屎綠則十分傳神。科學家一直懷疑有多至12% 女性有潛能看到四種基本色,只是自然世界的色彩並不豐富至能誘發她們盡展所長!最近科學家巳成功找到一位代號cDa29 的女性能看到四種不同基本色!

在哺乳類動物中,人類看到色彩之豐富已算得上是得天獨厚,舉例說狗只能看到兩種原色,而不少鳥類(如鸚鵡)則能看到四種基本色(另加紫外線),牠們能見到的世界肯定遠比人類鮮艷繽紛。

To be, or not to be?

 2012 Oct 17

在美國阿利桑那州7年,發現了超過2,000顆小行星,包括7顆近地小行星。2007年回流返港前,將兩台找到這批小行星的18廣角望遠鏡送去西班牙 La Sagra 天文台合作觀測時,正如沙翁名劇那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心中不無掙扎!畢竟,價值50萬元的兩台鏡,賣掉足可去歐洲遊行十次。

然而5年以來,在這兩枝鏡的支援下,一共發現了6顆彗星和超過50顆近地小行星!
其中發現的2012DA14尤其特別,她的軌道與地球很相似,在明年2月15日,她將會在地面40,000公里略過,飛得近過不少商業衛星。若果你將自己的頭當作地球,這顆近地小行星便像一顆在你面前約一呎飛過的子彈!

在已知的小行星飛近地球紀錄中,2013年2月15日的一次,是有紀錄以來最近的第九次!以直徑而言,卻是9顆中最大的一顆(約80公尺)!

不要少看這80公尺,若果真的撞正地球,足可造成一個直徑一公里的隕石坑,方圓數千平方公里玉石俱焚,造成地區性的災難。若果不幸撞落台灣海峽,引發的海 嘯足以摧毀兩岸眾多城市,包括香港。1908年在西伯利亞通古斯上空爆炸的一顆同類大小的小行星,令方圓數百公里樹木全部倒下;不是想危言聳聽,原來近至 12,900年前的一次撞擊,亦很可能是長毛象在北美洲消失的原因!

馬後炮去看,這兩枝鏡應該賣給別人去影靚靚天文相?還是送去做科學工作?這個To be, not to be?”的抉擇倒是十分容易的。

Sunday, May 25, 2014

 【星美】

  1,真相只有一个。其它版本都不是真相。

  2,我们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从生到死,我们和其他人相连,无论前世,还是今生。我们的每一个罪行,每一个善举,孕育了我们的未来。

  3,无论我们诞生于培育箱还是母体,我们都是纯种人。我们必须战斗,必要的话就去死,以死来换得人们认识真相。

  4,存在就是被感知。所以只有通过别人的眼睛才有可能认识你自己。我们的生命是不朽的,我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将会影响我们的每一次人生。

  5,我相信死亡只是一扇门。关了这扇门,另一扇打开了。如果要我想象天堂的样子,那就是有一扇门打开了,在门后面,我会发现他就在那儿等着我。

Sunday, May 18, 2014

Wednesday, May 14, 2014

Tuesday, May 06, 2014

Finally 1022 feet

Video NOT frozen



Friday, April 25, 2014

Thursday, April 24, 2014

Phantom 2 Vision first 900 feet

第一次飛高過900 呎,但 camera frozen


Wednesday, April 23, 2014

50 mag 25 TNO per sq deg

聰明的天文學家如何從 1/3 平方度的哈勃存檔舊照片中,發現14 顆 25、26 等 TNO!

http://www.universetoday.com/73501/astronomers-find-14-new-trans-neptunian-objects-hiding-in-hubble-data/

Tuesday, April 22, 2014

AM730 April 23, 2014


19848 light curve

First the asteroid light curve




Now they make a model


Saturday, April 19, 2014

Little discovery

難以想像,平時大約只要飛到300 呎左右,wifi 便開始收不到四翼機的鏡頭影像。

原來只要以外置電源為wifi extender 充電(左上圖),便可飛到500呎仍收到影像(右上圖)!

Sunday, April 13, 2014

Oh, have not update my blog for a long time.


Saturday, July 07, 2012

星空獵人

封面的字是編輯寫的


Monday, May 21, 2012

Saturday, March 31, 2012

為什麼政府頂層首先出現潰爛?

為什麼政府頂層首先出現潰爛?


【明報專訊】電視機傳來令人震驚的新聞,一位我十分尊敬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前主要官員被廉政專員公署拘捕。

認識他四十年,知道他用心工作,辦事能幹,隨覑歲月的增長,行事愈趨老練,為香港的建設立下不少功勞,因此個人的主觀願望是眼前一切只是夢境,風波 過後,他可以再過悠閒的退休生活,但是把今次的事件連繫到過去一段時間在政府高層接二連三發生的公職人員德行失誤,我實在擔心究竟香港政府管治團隊在過去 幾年中,是否出現了一些根本的變化?

我又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變化?

讓我們先回顧一下近年的兩三件事。第一件是我的親身經驗,因為擔任英皇書院同學會會長職務,碰上了教育局長孫明揚先生公然說謊,就算向行政長官曾蔭權先生正式投訴也不獲處理。
二○一○年教育局推出所謂「自願」「班級結構優化計劃」,說穿了不過是「減班計劃」,舞文弄墨只是巧言令色,局長多次公開強調是「自願」,但是在學 校管理委員會出現大多數反對聲音的情時,教育局強行宣布代替學校決定了減班,根本不是「自願」,此乃謊言之一,翌日孫局長回應記者查問時,居然公開聲稱 英皇書院減班是自願的,此乃謊言之二。

民無信不立

主要官員的能力或有高低,加上社會事務性質複雜,我們可以接受個別官員在個別事情中的錯誤判斷,但是對於誠信,是絕對的高要求,社會不可退讓半分。 孫先生的公然說謊不能接受的,在二○一○年三月五日的致行政長官曾蔭權公開信中,我們指出主要官員誠信出現嚴重問題,要求他注視及把孫先生撤職,信中說﹕ 「我們常說香港的成功,建基於成熟的法治和制度,可惜我們見到這個基礎被個別人士的行為侵蝕,閣下必須正視。」可惜行政長官的回應始終一句話都沒有談過孫 先生的「誠信」,完全不管孫先生說謊的事。從那時候開始我為政府擔心了,原來現任行政長官容許他的主要官員(可能包括他自己)為了推行政策而說謊,誠信再 不是本屆政府的核心價值,正如我們在致行政長官的公開信所言﹕「民無信不立」,誠信破產的政府怎樣可能進行有效管治?

我們發出致行政長官公開信的時候,不少人以為是英皇書院舊生不滿母校被減班而以此發泄,忽略了我們其實在指出特區政府誠信破產的開始,很不幸,隨後的發展證實,特區管治團隊裏的個別人士,以個人的失德一步一步地摧眦政府的誠信。

拒絕承認自己犯錯

第二件是前政務司長唐英年任 內出現的僭建事件,行政長官親口要求所有主要官員處理好自家的僭建,但是他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事後還諉過行政長官沒有再跟進,好一個巧言令色,到後來事件 逐步曝光,面對傳媒,說話一天一個版本,誠信徹底破產,這樣的人長期佔據特區政府的第二號位置,對政府的誠信是嚴重的打擊,更可怕的是:一千二百人的選舉委員會中, 竟然有二百多票支持這樣的一個人出任政府之首,這些選票來自什麼人?根據報章報道,似乎是大地產商、大富豪、大商家、金融巨頭等,他們可以接受甚至喜愛沒 有誠信的人,究竟反映了香港社會的什麼狀態?我們平民百姓的生活很多方面受覑這批人的控制,但是誠信不是他們那杯茶,我們的日子會好過嗎?

最後一件是所有公務員都 痛心疾首的事,曾蔭權先生,身為堂堂行政長官,竟然接受了任何一個公務員都知道不可接受的利益,然後事後還聲稱自己任公務員多年,嚴格遵守有關的規定,只 是社會對公職人員的要求改變了,因此才勉強為了令公眾失望而「道歉」,這哪裏是道歉啊?是拒絕承認自己犯錯,是在指香港社會七百萬人犯錯,是毫無悔意,諉 過於人(像唐英年一樣),更荒唐的是後來成立一個委員會,去檢討有關公職人員接受利益的規例,這是散播煙幕,轉移視線。規例根本沒有問題,多年來行之有 效,甚至可以說是對中、低層公務員的苛政,出問題的是他自己啊!

如果曾先生真的像其他公務員遵守了現有的規例,以及背後的避嫌原則,他根本不應該接受跟政府有大金額合約(包括批地、工程等)的任何商業集團的任何 利益,為了避嫌,少至十元也不應該,二手的跑步機不可以「借」(有人在笑:高官太便宜了!),更不要說豪華遊艇和私家飛機款待。官愈大愈孤獨,擔當過較高 職位的公務員同事大概都明白這個道理。公務員及其他公職人員幹的是眾人的事,花的是社會的錢,要用得其所,同時要避嫌,愈高級愈要鄭重、超鄭重地避嫌。以 前英國派來的香港總督,周末躲在粉嶺別墅,或者走在山野之間,或者一個人靜靜地在米埔觀鳥屋中瞭望泥灘,在孤獨中思考香港的路向,他們不會與富豪聚眾玩 樂,沉溺在聲色犬馬之中,迷失自我,忘掉身分,事實上,在香港150年的英治歷史中,總督和商人長期處於對立的張力之中,政府與富豪保持了有禮貌的距離, 保留了獨立的管治意志,可惜香港回歸後,這個距離逐漸消失,到了現任行政長官,看來已經給有如亞米巴蟲的富豪財團包圍和融合了。

廉潔風骨 一朝盡喪

自從一九七四年廉署成立,不貪污,不收受不恰當利益,是簡單到連最基層的公務員都懂的道理,都會自覺地規行矩步,如今卻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號人物 的思考能力被污染和蒙蔽了,這些簡單道理變成他眼睛看不見、腦袋想不通的高深學問,他收受的利益令公務員蒙羞,以及牽涉到與財團勢力人士的千絲萬縷,是絕 大部分公務員和廣大市民所不能接受的。更可惡的是他大張旗鼓委託大法官煞有介事地去研究公職人員收受利益的規例,結果幾乎肯定是把本來已經嚴苛的規例變得 更嚴苛,而曾先生則笑呵呵下班去也,就像梁展文事 件之後,收緊了首長級公務員退休後就業的規例,對梁展文毫無關係,但是卻搞到退休顧問醫生想當醫生服務社會都難關重重。可以提意見的話,我建議大法官回覆 曾蔭權,規例之內根本沒有任何東西需要研究,需要研究的只有他自己本人,當然他是否願意成立這樣一個委員會是另一回事。
香港社會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接二連三位於政府最高層的人出現誠信問題,甚至牽涉不當收受利益?為什麼社會上有這樣一批人認為公職人員甚至行政長官 的誠信和收受不當利益不是問題?七十年代的香港人經過一番努力,通過一次得到全港市民支持的社會運動,才爭取到廉政專員公署的成立和建立了廉潔政府的新傳 統,加上四十年來廉署做了大量推廣反貪的工作,在我當公務員的三十多年中,也見證廣大公務員隊伍的廉潔風骨,我很不服氣,何以會在政府頂層首先出現潰爛?

富豪坐大,大官失貞

最近我看了一本由Jeffrey Sachs著的《The Price of Civilization》,雖然主要討論美國的情,但是不少跟最近幾十年香港發生的變化頗為相似,因此得到一些啟示。

香港過去幾十年,取得了重大經濟成就,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社會普遍有一種努力就可改善生活的感覺,大家都勤力工作,心中總是想覑多掙一點錢,多買 些東西,多擁有些物質,去營造成就感,漸漸地金錢至上的風氣在社會瀰漫,朋友間交談,離不開錢、錢、錢!成人教小孩,是把書讀好,找一份好差事賺多些錢, 有錢就可以買車,買樓,買手袋、買漂亮衣裳、買音響器材,買名貴手表,不斷地買、買、買!那個時代,沒有人仇富,只有對富人的羨慕,甚至視著名的大富豪為 人生奮鬥目標。本來這不是什麼問題,因為多數人仍然視教育和勤奮工作為致富正途,各行各業在正軌上發展,各司其職,在實體經濟中增加生產總值,而且由於大 多數是中小型企業,僱主與僱員的關係比較直接,我們每年年初二還可以在電視機看到南北行商號老闆和伙記融洽關係的示範,那時僱員拿回家的工資足以養起一家人,支持孩子在機會平等的教育制度中,透過勤奮得到在社會中向上流動的機會。

民主政治過渡至財團政治

隨覑工業北移,香港進入一個新時代,也出現了新問題,部分先富起來的人把資金轉移到地產和金融,再不是以勤力工作賺取金錢,而是利用信息和資金的優 勢,以錢賺錢,炒股票,炒樓房、炒的士牌、炒X、炒Y,到處鑽空子,以現今的流行語形容,是全城動起來。受金錢至上概念影響的人愈來愈多,希望不勞而獲的 大有人在,漸漸地社會上吹捧的是「醒目仔」,反而靠勤力工作和儲蓄來積累財產的人被看不起,報章上見到的是大富豪威水史,身邊不斷換女人沒有人覺得不妥, 反而成為令人羡慕的事舻,道德被視為「八股」和過時,傳統價值被忽視,甚至貶低,二三十年來,整個社會逐漸過渡到金錢至上,貪圖僥倖,逢迎富貴,不重氣節 的境地,這是一場幾百萬人長期經營的共業,我們如今碰上的是共業下無可避免的果,在眾多醒目仔中,少數一兩個人成為香港政府的高層領導,可以說是必然中的 偶然。

八十年代開始,美國和英國幾乎同時出現一個新的大趨勢,就是「小政府,大市場」的倡議,列根總統把「政府」說成是社會問題的根源,壓縮政府的規模, 壓制政府功能的發揮,廢掉政府監管市場尤其是金融市場的武功,英文稱為de-regulation (去規例化),結果是大企業為所欲為,為了爭取提高資本回報,利用財技,巧取豪奪,造假帳,發放假消息,無所不用其極,Enron事件沒有令美國政府警 覺,說得更貼切的是美國聯邦政府已經被大財團尤其是金融集團騎劫了,由既得利益集團主使的游說集團包圍了國會山,國會議員都在財團的控制之中,政治任命的 官員不少來自利益集團,在政府內行事隱藏它們的利益,從政府卸任後從旋轉門又走入財團,因此政府高層跟財團化為一體,政府的行政和立法機構根本不敢做任何 財團不同意的事,因此華爾街大鱷橫行,甚至以有毒的「金融產品」騙財,為了肥自己,害人在所不計,美國金融危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事後還要政府以大 量納稅人的金錢去「救市」,更厚顏無恥地把救市的錢變成金融機構主腦的巨額花紅。現在美國聯邦政府對社會和經濟的失控處境,Jeffrey Sachs形容為corporatocracy,他認為在美國民主政治democracy已經失效,政權實際上落入大財團手中,demo是「人民」,被財 團(corporations)取代了,因此democracy已經轉化為corporatocracy,大概可以翻譯成「財團政治」吧,人民表面上有投 票權,但是對國家的運作,其實再沒有影響力,在財團的掠奪下,努力工作沒有相應的成果,像香港人一樣,美國人的工時不斷加長,但是實質收入沒有增加,生活 質素下降,中下階層變成隱形的奴隸,民主自由云乎哉,假象而已。

當我們的生活焦點遠離金錢

很不幸,由於香港與美國的貿易關係密切,美國的思潮很快傳到香港,我們的官員和學者接受了美國的「小政府,大市場」和 「去規例化」模式,搞了種種「拆牆鬆綁」的所謂利商措施,降低了特區政府對市場的監控能力,令商人與顧客的關係變成不對等,令市場向商人尤其是大地產商傾 斜,使香港的大財團逐步取得了主導經濟的話事權,控制了房地產價格,令他們得以坐大,影響力更伸延到各行各業,變成富可敵國的勢力,在這個形勢下,公務體 系內少數和個別的人,一方面對富豪產生了懼怕,另方面又抵受不了趨炎附勢的誘惑,在我們香港的「錢、錢、錢」大氣候裏,發生官員誠信事件,發生官員收受不 當利益,恐怕又是必然中的偶然;另一方面,既得利益集團樂於見到朝中有人願意跟他們交往,在這個情下,誠信是可以擱在一邊的小事,
二百多票的疑惑也就不 解自明了。

一個相對後期的變化是問責官員團隊的構成,在「小政府,大市場」的思想背景下,加上「公務員無能,私人企業高效」錯誤思想,很自然就出現了來自商界的 人進入政府擔任高職,雖然不能一竹篙打死一船人,但是畢竟商人經常強調「在商言商」,覑眼點主要在錢,行事焦點不在公義,不在道德,因此進入問責團隊成為 主要官員後,大概不容易理解為什麼香港政府主要官員不能乘搭「朋友」的私人飛機,不能收受他們以前習以為常的饋贈。問責官員都是大官,一般公務員部下當然 不敢隨便進言告誡,日子一久,以前的行為規範就在不知不覺中被侵蝕腐化,而且變成病毒傳染其他官員,來到今天的地步,幾乎是必然的,只是時間的問題,在香 港,問責官員團隊的歷史相對比較短,美式旋轉門造成的政商一體問題暫時尚未是主流問題,但是如果我們不注意糾正和防止,恐怕也只是時間問題。

今天香港政府高層出現誠信與道德問題,反映了香港近數十年過度強調金錢與「醒目仔」,也與近三十年來香港政府抄襲英美「小政府、大市場」和「去規例 化」的管治模式有關,大財團受惠於以上管治模式坐大和反過來騎劫了政府亦有以致之。寫到這裏,為防誤會,我必須申明﹕絕大部分服務香港政府的官員和公務員 都是奉公守法,廉潔自持的,害群之馬只是極少數,不幸的是他們佔據了高位,沾污了眾多公職人員多年積累的廉潔名聲。

在譴責害群之馬的同時,我想我們也要一起重新檢視香港整體社會的價值觀,捨棄幾十年來簡單的「錢、錢、錢」,找尋新的發展路向,讓社會多些公義,多些互相關懷,生活中多些歡笑,多些喜悅。

發展不應再簡化為建樓、建路、建機場,而應該是建設融洽家庭、和諧社區和美麗自然,當我們的生活焦點遠離金錢,政府高層患病潰爛的機會自會降低,願大家一起努力建立第二波的廉潔政府。

(本篇稿費捐給苗圃行動)

文 林超英

未曾賣過,仍舊畫畫的梵高

Wednesday, March 28, 2012

Wednesday, January 04, 2012

Jan. 4, 2011 Time Out HK


‘The world’s second best’ asteroid chaser 

Since William Yeung Kwong-yu (also known as Bill Yeung) discovered his first asteroid back in 2000, the 51-year-old amateur astronomer has become the second most prolific stargazer on the planet, finding a further 2,600 asteroids in the past decade alone. Famously, he also mapped one mysterious object which created a huge international buzz in the astronomical field (it was eventually found to be a part of the rocket that propelled Apollo 12 into space). He’s also a bit of a chatterbox. “I’m probably the worst interviewee you can think of,” he grins. “You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with me, but you’ll have a hard time to ask the next question.” Yeung certainly has a restless, inquisitive mind. He’s as keen on the species of Hong Kong’s natural habitat as he is on the city’s quixotic stock market. But it’s the unknowable starry void that really fires his imagination. “I love asteroids specifically because you can observe them moving while other celestial bodies remain relatively still,” he says.

Yeung emigrated from Hong Kong to Canada in 1987 to work in the investment business. “Like most Hongkongers I considered earning mone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he says. But after his business failed he read an article about how non-professionals can use relatively simple equipment to track asteroids. Yeung decided to try it himself, and was soon hooked. “I spent seven years in America searching for asteroids!” he says.

The first year he lived in a trailer in the Arizona desert. The second year he settled on a small hilltop where ‘you can see a full 360-degree horizon’. Here he built his own amateur observatory with a set of four telescopes and named it ‘Desert Eagle’. He was soon discovering as many as 70 asteroids in a single night.

“That was the happiest time in my life,” he tells Time Out. “I enjoyed the solitude. I watched stars, read books and travelled. I had a lot of time to think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finally I realised that you can enjoy your life with the most basic materials as long as you are doing what you like. It’s sad that most Hong Kong people can’t see this. They almost never stop working in order to earn more money. But in the last day of your life, what really matters is not how much you have earned, but how much you have lived your life.”

Naming a heavenly body is probably the most romantic thing in the world, but it’s a headache for Yeung. “I name my asteroids after individuals,” he says. “It’s not necessary to let everybody know my personal appreciation.” Among his discovered asteroids are ‘Yeungchuchiu’ (楊注潮, Yeung’s father), ‘Tsuihark’ (徐克, after the film director), ‘Linchinghsia’ (林青霞, after the Hong Kong actress), ‘Spielberg’ (naturally), ‘Aiweiwei’
(艾未未, China’s dissident artist), ‘Gaoyaojie’ (高耀潔, China’s AIDS activist), and ‘Potato’, presumably because he likes spuds.

In 2008, Yeung moved back to Hong Kong to take care of his elderly parents. Shocked by the bright city neon, he became involved with combatting light pollution. As the president of Hong Kong Astronomical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government appointed Task Force on External Lighting, his new goal is establish a law that requires all non-necessary city lighting such as outdoor advertising and building decorations to be switched off after 11pm. “It really terrifies me when I hear people saying their children don’t believe there are stars in Hong Kong’s sky,” he says. “This new law can really save lots of energy. It also helps companies improve their public image as well as allowing people to sleep at night.”

But it is Australia where he wishes to spend the rest of his life. “It has little light pollution and the sky there is so clear that it’s perfect for star-watching.” Currently involved with ‘property management’ as well as writing a book about his astrological adventures, Yeung has big plans for the future: “By then I should have saved enough money to buy a large telescope in Australia so I can try new things in the astronomical field.” Watch the skies. Shirley Zhao

Wednesday, December 14, 2011

天上人間──談文字的重要           

    在這個文字市場日漸萎縮的時代,你很難相信,一本書仍然有她難以想像的影響力。2010年6月21日〈一〉晚上七時,亞視播出了港台節目「香港故事」之「天上人間」,講的是屯門一間小學的黃校長,和IT技術員Ian〈香港天文學會推廣委員〉如何用心,藉天文推動小學生好奇心的故事。

其實節目的出現,應該由一年多前的一本書說起。

    「地球之友」是個環保機構,近年的其中一項工作,是推動「光污染立法」,繼連續兩年的六二一熄燈活動後,亦先後推出過「夠照」和「日照夜照」兩本力陳光害遺禍的書,計劃很成功,令到不少讀者明白何謂光害、光污染之餘,「暴力式照明」亦一夜間由寂寂無名變成市民所耳熟能詳的用詞。

    香港電台很特別,不時會有些外判節目,提供資金和大氣頻道,讓未入行的年青有志之士初試牛刀,一位年青人,就是利用這個機緣,加上在「日照夜照」這本書中,見到筆者的訪問,遂萌生了拍一套香港天文紀錄片的念頭。入標第一輪概念,是以筆者為藍本,由頭帶到尾,筆者覺得概念有些失實,而且也覺得自己的故事已經在2003年拍過(見下文),缺乏新意,所以婉拒出鏡,然而在溝通過程中,覺得這班年青人很有創作熱誠,還是願意協助他們去繼續構思,也介紹了香港天文學會中一些天文人接受訪問。第二輪的改變,是打算拍攝了一個香港老、中、青的天文故事,到了第三輪,才拍成以黃校長和Ian為主角的出街版本。

    與傳媒接觸多了,很明白他們的困難,他們起初對一個心目中認為有趣的題目所知不多,隨著認知愈多,很多時他們便會改變取材的重點,一個節目出街只有22分鐘,但往往拍了二、三十個鐘頭帶,又焉能不作出取捨?是故就算你被訪問了一小時,最後被cut到無形無蹤,還望你能體諒。就是這樣,筆者甘於由個人全集,變成佔三分之一、再變成只出了一兩個鏡頭,卻全無怨言,只要最後產品能令人認識天文推廣,也就於願足矣。

    如果你覺得由一本書的啟發,經過上文複雜的發醇,最後變成「天上人間」出街,過程奇妙,那麼之前七年,2003年尾港台鏗鏘集的「星空夢」〈上,下〉就更奇妙。

    2003年暑假,天文人E因著一個天文活動,被「一本便便」訪問寫了一篇訪問稿。在此之前,因著E在Sky and Telescope的一篇文章,和遠在北美的B看後的一個電郵,B和E成為了朋友。不久港台的監制A在剪髮時隨手拿了上文的「一本便便」看到那篇訪問稿,之後又提議編導K睇下值唔值得跟。The rest is history,結果在一個才華橫溢的編導手下,便出了上下兩集的「星空夢」。世事,有時比電影更曲折。

    所以,不要睇少文字的功力和影響,「天上人間」和「星空夢」,都是由一本書和一本雜誌而起的。這還不止,筆者相信,香港政府今天願意就光污染規管成立一個十八人委員會研究,與地球之友的兩本書亦不無關係。

    所以,萬勿看輕文字的功用!

    共勉之。  〈完〉

Tuesday, November 08, 2011

近 地小行星 2005YU55(右下角 trail), 11.1 星等, 曝光一分鐘, 攝於HK 時間 2011 Nov. 9 下午 2:20 (06:20 UT), 遙控美國4" 鏡拍攝. 移動速度每分鐘四角分(248"/min), 即 trail 長度約相當於1/7滿月.

左上角trail 乃人造衛星!
 

Saturday, November 05, 2011

王廸詩談寫作


東周行星獵人


近期網上瘋傳二一二末日論,甚至有人相信,地球生物無一幸免。然後楊光宇走出來,以天文學會會長的身份澄清,說時咬牙切齒:「講彗星撞地球的人已經傻,信的人更傻。」

在楊光宇眼中,天空和星星理應遠觀,不宜褻玩。他曾在美國的沙漠獨居七年,發現二千顆新小行星,還替它命名,送給人做禮物。英國《衛報》稱他是「行星獵人」,排名全球第二,「想像一下你是全宇宙第一個生物發現它,還可替它起一個名字,多浪漫」。

獵星以外,他亦冷眼找尋股王,廿七歲獲林行止賞識,投資文章一寫十二年,「發掘股王和找小行星一樣, 就像獵人找獵物, 視乎你是否懂得找。」

從沙漠返回夜如白晝、抬頭見不到幾粒星的香港,楊光宇出任「戶外燈光專責小組」成員,研究解決光污染,希望消失了的維港星空可以重現。「浪漫跟現實經常有矛盾,成功的機會或很渺茫,但我更看重過程。」說時,獵人語氣少了一貫的堅定,多了幾分無奈。

楊光宇這名字,讀者可能有點陌生,但若提起去年有數顆行星以中文大學校訓及校長沈祖堯命名,以及因研究茶葉抗癌的「星之女」李安琪等,應可喚回部分記憶。

這些小行星的命名,正是由業餘天文學家楊光宇送出的,他卻婉拒出席所有命名儀式,只想在幕後成就一個個摘星傳奇。「我欣賞他們的努力,希望送出鼓勵,但我不是主角,我喜歡低調,根本不希望傳媒訪問我。」

記者約他訪問,他前後考慮了個多月才答應。「老實講,不是為了喚起大眾對光污染的關注,我也不想走出來,要達到目標就要有些犧牲。」這一刻楊光宇說話斬釘截鐵,像豁了出去。

小王子和玫瑰
獵人一旦找到獵物,就會貫徹始終。記者要求看楊光宇日常觀星的地方,他二話不說便駕車直駛大嶼山塘福附近的水口村,又特意駛到鄰近的石壁水塘,即席替記者上一堂天文課。

「香港沒有隕石坑,你知道小行星有多大嗎?一顆小型的小行星,直徑約一公里,剛好蓋過這個水塘。

「想像一下,你用一支十多吋口徑的望遠鏡,便可從地球捕捉幾千萬光年以外、直徑比水塘還大幾倍的星體,那是多神奇的事,你還可以替它們逐一起名字。」

見記者沒任何共鳴,楊沒好氣地說:「不要以為天文和觀星就只有數字和方程式,幻想一下透過望遠鏡,可能看到行星上的小王子和他的玫瑰花吧。不要只用眼看,還要用心去看待這個世界。」

說話看似很玄,但神奇的事又確實曾發生在楊光宇身上,缺少一點想像力,結果都不一樣。

第二個月亮
二年,楊光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發現一顆不太光的小行星,但奇怪的是第二晚已不見它的蹤影,由於要證實一顆小行星的出現,至少需要連續追蹤兩晚,小行星中心因此將它除名。

故事本來告一段落,但楊窮追不捨,甚至忽發奇想,猜想若小行星不是像一般的圍繞着太陽轉動,而是圍地球轉動,結果又會如何?「圍着地球轉動的只有 人造衛星之類的物體,但他們都已被標籤,那段時間沒有相關的人造物體經過;若是自然界物體,圍着地球轉的只有月亮。換句話說,若那真是一粒行星,它就是第 二個月亮。」

他這個發現震動整個天文界,連美國太空總署亦加入追蹤,英國《衛報》則以「小行星獵人的罕有獵物」大字標題報道,遠至新西蘭和印度亦有電視台打電 話來訪問他。後來證實所謂「第二個月亮」,其實是一九六九年升空的阿波羅十二號登月火箭的第三節,但楊光宇這個發現已是天文科學界一大貢獻。「那一節火箭 三十多年來都是圍繞太陽轉動,直至二年才被地球的引力捕獲,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證實,地球捕獲物體的科學理論。」他的名字,因此永留在天文史籍上。

楊光宇的獵星生涯,始於二千年,他從加拿大駕着旅行車直駛到美國亞利桑那州沙漠,一個全年有二百多日好天氣的地方,他就在那?建屋,設立私人天文 台「沙漠之鷹」,又花了二百萬港元裝嵌四支天文望遠鏡,一個人就此安頓下來,每晚四鏡全開,全天候追星,試過最高峰時,一個月可以找到四百五十顆小行星。

首次踏足亞利桑那州,星星的光與黑夜的黑,是楊光宇從未見過的。「從未如此震撼過,極目看去天與地連接在一起,星星由一邊密麻麻地散布到另一邊,多如沙灘上的細沙,你就像被星星包圍。」

沙漠追星
一個人在荒漠,他不孤獨亦不寂寞,「我喜歡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旅行,一個人生活,在亞利桑那州,一個人住在小山丘上,開車十多分鐘便可到達附近的 小鎮。每天吃早餐、看書、等太陽下山便觀星,生活很有規律,美國人稱呼這種生活態度是solitude(隱居),我不知中文應怎樣譯,但相信絕大部分香港 人不太欣賞這種生活。」七年的靜修,他找回自己,原來天文才是他的歸宿。

熱愛天文的心,早在小學已萌芽,「當時爸爸買了一個兩吋口徑的望遠鏡,我看到了土星和木星,開心得不得了。」他更記得中學時用兩元在亞皆老街的世界書局,買了本《太空攬勝》的天文入門書。

他自言四兄弟姊妹中,妹妹們遺傳了藝術基因,而他則遺傳了科學頭腦。「四十年前父親已懂得以銅捲成線圈,將中式蒸爐的熱力引到另一處地方煲水,非 常環保。」楊光宇父親七十年代由做河粉白手興家開設酒樓,屬小康之家,楊升讀培正小學及中學,畢業後到加拿大修讀土木工程。「當年土木工程既實用又有前 途,但仍然副修兩科天文科。」楊光宇當年以投資移民身份移居加拿大,搞沖曬店及影帶出租店,但都蝕錢收場,金額以百萬元計。「買貨、行政及人事管理都不是 我的強項,那段時間有些迷失,不單是蝕錢,而是人生彷彿失去了目標。」

旺角的星空
人生四十而不惑,他想起放下十多年的興趣,二千年有點任性地變賣加拿大所有家當,驅車直奔美國的沙漠,「不想用避走或逃避等字眼,希望透過興趣找回真正的自己,觀天正是我自小的心願。

「望向天空,你會被那星星的數量、它們與地球的距離所震撼,你會想,人的一生,每一階段所遇的挫折、投資賺到多少個零,全部都變得毫無意義,我們 身處宇宙之中,實在太渺小。」拜互聯網及天文科技愈趨先進所賜,他的望遠鏡現時已轉運到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私人天文觀察站,他人在香港,透過電腦便可遙距觀 星。現時他主力打理家族事業,陪伴家人,並以天文學會會長身份出任政府的「戶外燈光專責小組」,解決光污染問題,「小時候還可以在旺角家中,以菲林相機長 時間曝光拍攝星流迹,但現在夜空光亮如白晝,希望大家珍惜夜空。」

狩獵「十倍股」
八七年,他以投資移民身份移居加拿大,經常閱讀《信報》,後來「膽粗粗」自薦,被林行止賞識,邀他投稿,不需定期交稿更不限字數,他往往一寫就長達四千字,分析加拿大經濟;一些短至數百字講香港樓市的文章,林行止都照樣刊出,他一寫十二年,直至二千年到美國觀星才停止。

雖然沒有公開揀股心得,但楊光宇最愛發掘潛力驚人的「十倍股」。「找股和找行星的心態不一樣,但技巧同出一轍,就是要在人們發現之前,在上游攔截它。」

他舉例說,一般業餘天文學家都會在小行星反射太陽光最強的時候開始追蹤,但之後行星愈來愈暗,捉得住的難度便愈高,相反他在行星由暗轉光前,就已 開始追蹤。「揀股票都一樣,例如北美的大型家居裝修連鎖店HomeDepot,當我發現它在我的市鎮幾近壟斷市場,令周邊小型店舖陸續結業,我估計這種模 式將大有作為,結果這隻股票亦為我帶來利潤。」

送粒星給林青霞
送你一粒星星,不是紙摺的幸運星,而是一粒真的小行星,單是幻想也夠浪漫的。

楊光宇主要以欣賞的人物及團體命名,包括中文大學、前天文台長林超英及導演徐克等。楊光宇直言最深刻的是「林青霞星」,「很多人以為我喜歡她的樣 子或演技,但全都不對。我看過她在一篇訪問內提到,自己二十歲已萬千寵愛在一身,卻因太介意其他人的看法而愈來愈不快樂,這很能打動我。有很多東西要到三 十歲才明白,又要到四十歲才做到。」他說看到這篇訪問時,自己也剛好四十歲,「她找人來電說見面道謝,但我樂於低調,說不需要啦。」

記者最關心他有否送星給心愛的人?「送了一顆給爸爸,哈哈。」楊光宇發現了二千顆新小行星,但至今被命名的只有四十八顆,原因是國際小行星聯盟審批時間由幾個月至幾年不等,他笑言可能到死那一天,也沒可能全部通過命名。

Tuesday, October 25, 2011

Sunday, May 16, 2010, 8:02:24 PM  月掩金星



Tuesday, October 04, 2011

觀星達人 知識不止know how




觀星達人 知識不止know how

【明報專訊】如果你讀過《小王子》,

你會知道每個人都住在自己的小星球上,那兒除了你的欲望,別無他物。
其中一顆星球,住了一位生意人,他永恆在數數字,
小王子問他數什麼,他說星星,原來天上數百萬顆星星都被他買下,他每天忙於把數目寫清楚,寫進夾萬裏。
小王子並不明白這是為何,因為若你擁有一朵花,你可以天天為它澆水,但天上的星星,可以怎樣?
楊光宇是現任天文學會會長,作為業餘天文學家,他曾發現2000多顆小行星,
數量之多在全球業餘天文學家中排行第二,
但他不是《小王子》眼中的serious man,他的發現並不為擁有,
觀星除了是科學研究,也是興趣,更是生命的修為。
這條摘星之路,且聽他娓娓道來。

大眾對楊光宇的印象,可能來自他「贈星」,他亦以筆名向問天撰寫文章,投資文化天文科學皆有涉獵,但他最為人所知的,始終是發現小行星的成績。

小行星其實是太陽系內的小石頭和碎片,大部分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運行,有小部分軌道可能與地球重疊,因此發現小行星隨了有滿足感,亦幫助預報災難,而小行星的發現者,更有命名小行星的權利,以星星的名字去表揚某些人的貢獻,楊光宇從不吝嗇,像艾未未星、林青霞星,甚至馬鈴薯星……

嘗試了解楊光宇的簡歷,與一般中產家庭沒兩樣,小時候在培正念至中五,再在加拿大修讀土木工程,畢業回港,正值1983年經濟不景,他不做土木工 程,隨父從商,未幾移民。平凡的一章,轉捩點是1996從一本Sky and telescope的雜誌,讀到美國業餘天文學家Dennis di Cicco的文章,讓他得知只要有電腦器材去控制望遠鏡和CCD,加上適當技術,在自家後院也能發現小行星,這喚起他小時候的夢想﹕「我從小喜歡自然科學,自問讀書不算叻,但史地科總是最高分,小時候在旺角看到的星空好美,央媽媽買相關的天文書看,爸爸亦買了支望完鏡給我,從中看到土星原來有個光環,木 星有衛星……」這使他對天文產生興趣,但只停留於書中的知識。

直到被一本雜誌喚起潛在欲望,已經是多年之後。1996年,他開始購買大型儀器,建立他的天文台,但這距離他發現人生第一顆小行星,中間有三年時間苦心嘗試﹕「那三年不成功,一來因為城市有光害,二來我當時未能掌握技術。」但新丁很快便上手,找到第一顆後,連續有十多粒收穫,使他欲罷不能:「想像你 是整個太陽系裏第一個知道這粒小行星存在的人,不是很神奇嗎?」

得到鼓舞,加上朋友介紹,楊光宇決定動身前往亞利桑那州,因有人正在那兒製造一支口徑更闊的望遠鏡。一去才知,該處天氣暖和,一年有200日好天 氣,適合觀星,他把心一橫,決定遷居於此。在像台灣一樣大的亞利桑那州,他住在一架8呎半x 21呎長的車屋裏,流動的車屋方便他四處找尋理想觀星地點,2001年,他更在該地一處近墨西哥邊境的山上買了一間屋,建立永久屬於自己的天文台沙漠之 鷹。

棄商觀星 長住山頭

那幾年,他捨棄投資生意,住在荒蕪山頭,與星星為伴,專心鑽研天文,但他從不感到孤獨﹕「香港人好奇怪,不能獨自生活,我不是anti- social,我有朋友,例如一起去觀天文的同好,但一班人相處,其實不能做deep thinking或研究。」科學家研究沒太多人明白的東西,其實很享受﹕「Solitude很難翻譯,不應解做孤獨,孤獨很負面,Solitude其實是 享受獨處的狀態,可以專心致志工作。為什麼一定要一班人時才有感到secure?」

學思考方式 建人生觀

從不覺得孤獨,亦與他喜歡閱讀有關,訪問期間他不只一次感激是次採訪機會,使他重新審視自己的路,與別人不一同,他發現很大程度是被書本影響﹕「我當年移民,若從經濟考慮,是錯誤的決定,我在資產價值最低時離開,97香港資產價值最高時回港,但這些都只是數字遊戲,移民使我有機會接觸一些影響我一生的書。」他解釋﹕「知識分兩種,有一種是技能,可能是一些方程式,能夠解答工程或數學難題,但最重要或吸引我的,不止是know how或方法,是某些人的思考方式和性格與他們成功的關係,從中可取得generalization去建立自己的人生觀。」

除了閱讀,楊光宇認為自己不太大的成就,亦因為亞利桑那州人傑地靈﹕「利於觀星的地理環境,集中了好些這方面的天才,觀星其實像釣魚,整個宇宙就像大海,先到先得。」當中他曾被其他人不禮貌對待,只因他的設備很好,對方覺得有威脅,但另一位外國朋友Roy,卻大大影響他﹕「他教懂我很多知識,我有次問他我們做類似的東西,會否覺得是競爭,他卻認為天空那麼大,以人類微小的能力,都不會搵得晒天上的星星,為什麼不一起搵?」

不止滿足生存
對未知有追求

這是楊光宇認為人類最獨特的地方,人不止滿足於生存,會對未知有所追求,亦會想辦法表達自己,讓後人知道我們存在過﹕「天文是最古老的科學,古人看見星星,便嘗試認識它,用智力去明白世界,科學是其工具和方法。」他亦提到科學最美麗之處,是合前人和後人之力,一起完成整幅拼圖﹕「科學有很多範疇,天 文只是其中一種,天文裏的小行星搜尋更是當中一小部分,其實發展至此,發現小行星已沒太高的科學價值,但若當科學是一種藝術,知道自己有份一起畫這幅圖畫,已經很開心,有很多啟發。」

雖然他認為藝術與科學一樣,都是對快樂和知識的追求,以不同層面去發現人生的美好,但科學發展到堅船利炮,成為滿足人類無止境欲望的幫手,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好像已經跟美好願景相距萬丈遠,但他始終認為科學是中性的﹕「科學令我們更明白世界的運作,亦有改變世界的能力。就像一把刀,可以是切菜的工 具,但也可以作為武器,置人於死地。」

面對氣候變化,天災橫禍,他亦承認眼前的後果有點不堪設想﹕「我以前不相信人會影響自然,因為自然實在太大,像海洋,大到令人以為無論我們倒多少污水都不會影響,但事實已證明,人類厲害到可以排放足夠的二氧化碳去改變氣候。」這使從前討厭倫理的他慢慢改變﹕「以前科學的能力沒那麼大,即使人類不能駕 馭,犯了錯,也可以修補,就像以火把打仗,死的人很少,但一去到核彈,真的很危險。」

他告訴了我兩個故事去說明人類其實不知道真正的危機﹕「林超英說人類可能不會看見50年後,我不肯定,政治現實告訴我,人一方面是最聰明的動物,但同時又最無知短視。我不是說要不惜工本去救地球,但有些事真的要做,不然會太遲。」天秤上的一邊是黃金,一邊是地球,他肯定自己會選地球那邊。

近年他雖然回港定居,也沒放棄天文研究﹕「現代人對天文學的印象還停留於十年前,其實科技的改變已經使我能搖距控制我的望遠鏡。」怪不得楊光宇做訪問期間,時不時瞄覑電腦,原來他開覑相關軟件,同時觀測彼方的星空。他最近忙覑發現太陽附近一粒可能不存在的星,要花18個月的時間,他說﹕「每一個辛苦的過程,都會令自己有所得覑,像平時寫文章、讀通一本書,甚至是這次訪問。」寫完這篇訪問,我不覺莞爾,因我與他有相同感覺。

楊光宇與我分享了兩個人類與災難擦身而過的故事,發人深省,若你也想多些危機感,不妨就覑以下的key words,多作了解﹕

1)古巴飛彈危機
2)噴髮膠的發明、cf4、臭氧層

楊光宇思想跳動,興趣廣泛,天文地理文學藝術社會政策無所不談,他分享了幾點做學問和做人的心得,在此分享﹕

1. 仔細的觀察和好奇心
所以科學家都會說成功必備的條件是好奇心,楊光宇亦認為仔細的觀察無論是對科學抑或現實生活而言,都很重要,他以瑞利男爵發現稀有氣體的過程說明,男爵因為覑眼於實驗裏0.5個單位的微細差異,透過反覆實驟而觀察出一種新的氣體,成為諾貝爾得獎者。

2. 不做差不多先生
承接以上的例子,楊光宇說﹕「胡適話中國人是差不多先生,別人可能當0.5是experimental error置之不理,但憑覑堅持找出原因,往往有意外收穫。」

3. 不做高分低能
楊光宇認為香港的教育不主張訓練學生思考,而是訓練他們答問題﹕「原理不是重點,光靠死記。若老師用另一方法去問相同的問題,學生不會懂答。」儼然是失敗的教育,他強調,通識除了有基礎知識外,也要懂得思考﹕「要懂得將bits and pieces加在一起,自己消化,才能觸類旁通。」

4. 做自己喜歡的事
這點我不能認同更多﹕「中國人常常以為自己落後於人是因為硬件不夠別人強,於是只學別人的硬件,其實沒注意過別人的軟件。一個社會怎樣 maximize發展?最好是大部分人都可以做他們喜歡做的事,這樣或多或少,都會對人類有貢獻,像Butterfly Hunter一書訪問的怪人,正好說明。」

5. 辨別data和error
「科學其實與人生一樣,我想鍛煉自己一種能力,就像實驗時會得到有用的data同error bar,我們每天接收許多資訊,要有能力去識別哪些是真的signal,抑或純粹是noise。」

6. 全面發展
這點純屬出於我對他的印象,與楊光宇聊天,很明顯感受到他躍動的思維,不停在腦海make cross reference,1可以去到8,之後回到3。他的興趣廣泛,天文地理文學藝術社會政策無所不談,思維能夠同時go deep和橫向發展;以為他讀慣番書,卻又出口成文,可見他功力深厚,書本不是白看的。

想知鱓天文知識,可瀏覽香港天文學會網址:
http://www.hkas.org.hk/

文 饒雙宜
編輯:曾祥泰

Thursday, August 25, 2011

U Gem---Dwarf Nova

Detected the following object during a survey. Turn out it is U Gem, a known Dwarf Nova!

My observation:

5 MAG. VARIABLE V* U Gem -- Dwarf Nova
G0047E C2010 10 12.40190 07 55 05.23 +22 00 05.1 13.5 R H07
G0047E C2010 10 12.43542 07 55 05.22 +22 00 05.2 13.8 R H07
G0047E C2011 01 03.14072 07 55 05.23 +22 00 05.2 14.2 R H07
G0047E C2011 01 03.17569 07 55 05.19 +22 00 04.5 13.6 R H07
G0047E C2011 03 29.15891 07 55 05.21 +22 00 05.0 09.4 R H07
G0047E C2011 03 29.19247 07 55 05.25 +22 00 04.7 09.5 R H07

U Geminorum (U Gem), in the constellation Gemini, is an archetypal example of a dwarf nova. The binary star system consists of a white dwarf closely orbiting a red dwarf. Roughly every 100 days it undergoes an outburst that greatly increases its brightness. Discovered by J.R. Hind in 1855 during one of its outbursts, it has been continuously observed since.

The U Geminorum binary has a very short orbital period of 4 hours and 11 minutes; this orbit alone makes the system variable, as the components transit and eclipse each other with each revolution. Normally, the combined apparent magnitude varies between 14.0 and 15.1; during an outburst however, the star can brighten a hundredfold, to 9th magnitude. Though the average interval is 100 days, the period is in fact highly irregular, varying from as little as 62 days to as long as 257. As is the case with dwarf novae, the outbursts are theorized results of a periodic surge of influx from the white dwarf's accretion disk, caused by instability in the disk itself.

Distance estimates for U Geminorum have varied from 52 parsecs (170 light-years) to 112 parsecs (370 light-years), with a best estimate of 82 parsecs (270 light-years).[3]



Thursday, August 18, 2011

好少將文章過膠, 今日過左呢篇

好少將文章過膠, 今日過左呢篇: 我一向敬重畢非德, 但我認為今次他 made the wrong decision!




Sunday, August 07, 2011

Index

About life in general:


法網圖鑑﹕法律的局限
http://ashtheheaven.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19.html

周日話題﹕這是個不科學的時代
http://ashtheheaven.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30.html

歷史怎樣記載你?
http://ashtheheaven.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16.html

人生是沒有說明書的
http://ashtheheaven.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_4646.html




Written for asteroids that I had named:


從困乏多情到博文約禮
http://ashtheheaven.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_19.html

星的名字 錢不能買
http://ashtheheaven.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html

過客 ------「林超英」星
http://ashtheheaven.blogspot.com/2009_09_01_archive.html

天上人間系列之林青霞
http://ashtheheaven.blogspot.com/2006/03/blog-post_14.html

施永青星
http://ashtheheaven.blogspot.com/2008/12/blog-post_04.html

星(升)空夢
http://ashtheheaven.blogspot.com/2005/06/blog-post_111777631560620458.html

Sunday, July 24, 2011

由狗情到世情

人狗情

是一天的傍晚,電話筒裡傳來細妹的鳴咽,長期分處兩地,已想不起上一次是甚麼時候聽過她傷心的聲音。細妹通知我,在下午她們兩姊妹帶了「阿薯」去打針,牠已經不在了。真想不到,在這件事上,女孩子的決定較男孩子還果斷,弟弟和我都主將「抗戰到底」,非到最後一刻不輕言放棄。

回想起來,十四年來的往事仍難淡忘。在香港讀中四那年,同學知道我家有養狗的興趣,剛巧他家養的一對狗「產下麟兒」,還有一隻未有人收養,一天放學後,幾經辛苦才在同學家中,把在梳化底的牠捉出來抱回家,回家後牠一直躲在一角顫抖,連媽媽特別煮給牠的免治牛肉飯也不肯吃,第二天早上,才喝了幾口鮮奶,我想,牠是可以留下來了。
短短幾天的適應期後,牠便成了我家的寵兒,從接牠回家前後的表現,已可知牠是隻冇膽狗,年青時,對陌生人的吠聲可說是中氣十足,可是卻邊吠邊退,永遠與陌生人保持距離,可說是名符其實的門口狗,這可沒所謂,反正這是我們的要求,這亦是牠叫「阿薯」的原因,薯頭薯腦也。

這個鬼靈精既不懂追fresbee、也不懂替主人咬拖鞋或報紙,事實上,除了麻煩之外,牠一點實質用處也沒有。在一家人中,我與阿薯相處的日子最短,一年多後,自己便到了加拿大讀書。每年暑假回港,都可聽到牠的趣事。從家中的露台可以望到弟妹的課室,阿薯最愛在露台曬太陽,一聽到吃午飯或下課的鐘聲,牠便會跑到門口,傻兮兮地歡迎弟妹們回家。一次我問媽媽,每節下課和放學的鐘聲是一樣的,除非牠識得睇鐘,不然又怎能分辨是完了一節課、還是下課?媽媽不是阿薯,當然不知道真正原因,但她說可能牠在聽到鐘聲後,還要見到街上人來人往,才動身歡迎主人。

父親一向不喜歡動物,幸好家中一向民主,在五票贊成,一票棄權的情況下,阿薯才能留下來。在以後的日子,連父親也對阿薯寵愛有加,由細到大,阿薯都有怕落雨、尤其是怕雷聲的膽小表現,一旦行雷閃電,牠便會緊張地亂抓東西,一次牠不知天高地厚,把父親房間的門和地氈抓壞了,結果當然是給細妹「修理」了一頓,不料晚上父親回家知悉一切後,淡淡的說一句:「畜牲冇性嘛!整番好便冇事囉!」言下之意是怪我們好打阿薯。

說阿薯一無是處,恐怕也非實情。牠是我家的糾察,一旦弟妹間爭執至狀似打架時,牠會先以吠聲勸止,若然無效,牠會將行動升級,輕輕咬著弟弟的褲腳,可說是屢試不爽。

回港後,由於弟妹們仍在加讀書,便有較長時間再次與爸媽和阿薯相處,阿薯仍然是怕洗澡,一聽見打煤氣爐“噠”的一聲,牠便會跑到全屋最難“鏟”牠出來的地方。然而奇怪的,是牠怎能知道是替牠洗澡,而不是主人自己洗澡?

相信很少人知道,對狗的感情,亦是個人決定移民的一個因素。對於一個在香港出生的人,在共產黨統治下偷生的苦況,只能從書本上領教。無意中讀到一篇文章,談及一段巴金在文革時的遭遇,話說在文革期間,紅衛兵認為養狗是資產階級的玩意,養狗也就大大增加了被抄家的機會,由於沒有人夠膽收留小狗,最後唯有把小狗送給醫院的科研人員作實驗之用。後來找到巴金的著作,他曾這樣寫:「包弟(小狗的名字)送走後,我下班回家,聽不見狗的叫聲,看不見包弟向我作揖、跟著我進屋,我反而感到輕鬆,真有一種摔掉包伏的感受。但是在我吞下兩片眠爾通(安眠藥)、上床許久還不能入睡的時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包弟,想來想去,我又覺得我不但不曾摔掉什麼,反而揹上了更加沈重的包伏。在我眼前出現的,不僅是小狗包弟,連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護一條小狗,我感到羞恥。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諒自己!」

這段文字亦正代表了我的心聲。

父母移民時,自然是以全票通過,帶埋阿薯同去。阿薯的記性很好,就算是一年不見,牠仍會從老遠邊吠邊跑到你身邊;牠唯一不記得的,便是仇恨,除了那一次,牠在妹妹剛落地的新車上失禁、被妹妹打得半死,牠有大半天對妹妹不噈不采外,牠對打牠的打手從不懷恨。

在北美的文化中,有一種稱為泵把貼紙(Bumper sticker)的產品,其中有一句的意思是這樣的:「當我愈是認識周圍的人,我愈是喜歡我的狗。」對於一個愛狗之人,生活在這個人與人之間關係愈來愈疏離的年代,不難體會這句話的意思。

在狗的世界中,沒有嫉忌、貪心、結黨、惡毒、奸詐、僧人富貴厭人貧等現像,上文這句泵把標語,不錯是對人性提出鞭撻,不過只要我們以此為警惕,這句話亦不失其積極性。

「後記」:曾給閱報,中國又對狗大動干戈,據加拿大 Globe and Mail 報導,今年夏初,單在雲南,便捉了五萬五千條狗。古語有云:「寧為太平狗,莫作亂世人。」看來,要做太平狗,還得看生在何處!

Wednesday, June 29, 2011

Friday, June 10, 2011

Sunday, June 05, 2011

SN 2011dh Supernova in M51



FSQ106+AP16 45 second single shot crop. Super Nova is about mag. 14

SN M51 C2011 06 05.34150 13 30 05.18 +47 10 11.1 14.1 R H07
SN M51 C2011 06 05.34532 13 30 05.16 +47 10 11.1 14.1 R H07

M51 2011 June 2 supernova pp.jpg (141.88 KB)

Saturday, June 04, 2011

Tuesday, May 31, 2011

Tuesday, May 10, 2011

好喜歡呢段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Gx5vjKJW_8

Monday, May 09, 2011

Still love this fountain pen

I love this pen, writes very good. It also went up in value. I bought it for Can. $450 and it sold for US$750 now :)


18k S.t. Dupont Vertigo Olympio Fountain Pen 18kt French 750 France

Sunday, May 01, 2011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A 3 hr long DVD that almost made me cry.

Mr. Harrison was a genius that made a marine clock so accurate, so far ahead of his time. It is sad to see how much struggle he had to endure to make his remarkable invention to be accepted. A tribute to such a hero: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Now I understand why sometimes people would feel lonely.
古來聖賢皆寂寞, 唯有飲者留其名.

Wednesday, April 20, 2011

Sunday, April 17, 2011

塗鴉少女,香港之光

塗鴉少女,香港之光
2011年04月18日

浩渺太空中,有一顆小行星光彩燁燁,那就是 83598號「艾未未星」。發現人及申請命名人,同為香港天文學會會長楊光宇先生。去年十二月初,國際天文學會批准頒名。

會長按捺心頭喜,正襟危坐曰:「純為表揚藝術成就,與政治無關」。隨即又透露,正籌劃將另一顆星命名「劉曉波星」,藉以表彰他「令人尊敬」的反貪倡廉努力,同樣無關政治。港人定會微笑着認同:當然無關喇!政治只是高薪「政助」們的專業。

擇善執着 聲討暴政

六四之夜燭海年年照維園,是擇善執着的香港之光,天文會長九天迂迴憫塵世,是慈悲聰慧的香港之光。突兀間,油尖旺鬧市,中上環腹地,電光石火,綻放出一簇簇少女心血噴繪的香港之光!黑白分明的塗鴉,是非立判的詰問,聲援義士,聲討暴政:「誰在害怕艾未未?」震撼了港人的良知,聚焦起世界的關注,剎那間將文革上身的京報、狗血浸淫的港報,齊齊釘上歷史恥辱柱。在環球營救的交響曲中,唱出了激越的最強音。以香江青年的勇敢和正義,向全世界展現了氣貫長虹的香港之光。

塗鴉少女正告北京的是,我們不是封閉下無知的青年民工──他們儘管月薪不夠貪官兩包煙錢(「限量版黃鶴樓」每包八百五十元),民族大義一忽悠,便「翻身農奴把歌唱」般在春晚上歡蹦亂跳。我們是香港良知青年,擁有全面的一手資訊,具備清晰的邏輯思維,胸懷普世的人文價值,我們深知,艾未未捨命捍衞的,既是大陸的現在,也是香港的未來。
是的,少女不屑「中國人」味,因為那只是一時得令中國敗類的腐臭,其特質便是為分一勺民脂民膏朝秦暮楚:七七年剛剛狠批鄧右傾翻案,七八年卻又謳歌鄧改革開放。李怡那條「中國人味」薰人作嘔的龍口毒粉絲(絕對是粉絲,那篇批李八股後羅列的李文篇目之明細,令自詡「李迷」的筆者赬顏),世事無常呵,倘若一年之後,習總為了立威抑或良知忽而批胡保艾,你準備好了嗎?

義無反顧 撐你到底

面對渾身「中國人」味的曾偉雄,以及他部署的十足「中國人」味的「嚴打」,少女的回答是:「我不畏懼。」因為,「我不是搞破壞(刑毀),只想多些人知道發生了甚麼事。」的確,眾多同齡人尚沉迷於打機、名牌、纖體之中,眾多升斗小民尚麻木在為口奔馳的疲憊之中,對艾未未事件置若罔聞。所以,這一道眩目的「香港之光」,在贏得全球榮耀的同時,率先已照亮了維港兩岸的心智。

尊敬的小姑娘,你是香港的天使,你是香港的驕傲,「中國曾」膽敢恣意妄為,放心吧,一個「特立獨行」的你,必定激起千萬個「群立苦行」的市民,義無反顧湧上街頭撐你到底。

凝緣
傳媒人

Thursday, March 31, 2011

Monday, March 21, 2011

歡待------35屆電影節的一個好開始



今次電影節,個人以曰本年青導演深田晃司的「歡待」開始。曰本給我的印象,是禮貌、表面接受西方文化、但骨子裏排外。電影反映年青一代對民族融和有新的看法,最尾一段二十多個三尖八角人物擠在不夠一千呎、上居下鋪的空間,印象深刻!女主角杉野希妃(Kiki Sugino) 完場後解答觀眾問題。

歡待------35屆電影節的一個好開始。


杉野希妃(Kiki Sugino)


Live

Sunday, March 20, 2011

拔一毛而利天下?

拔一毛而利天下

返港兩年,每天都要面對不少怪事。

入商場的門口有六扇玻璃門,雖然也有人會推開自巳面前的一扇門,但更多人會選擇別人推開了的兩三扇門迫餐死地擠過去;尤有甚者,吾幫手推門方便後來者都算了,更有人趁門未關而閃身而過,仲以為自己好醒!?

泊車亦一樣,在又一城,只要泊落一層,用多五毫子油錢,便海寬天空任你泊,而且不用阻住後面;但是差不多人人都在入閘的一層搵位,搵到個刁鑽的泊位,吾理塞住後面成串車,都要泊,重要用尾入!

曹仁超多年前的一篇文章,話香港人自以為好精明,其實我地應該追求的,是高明。不改變上文這類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的行為,再精明又有什麼用?

Wednesday, March 16, 2011

歷史怎樣記載你?

歷史怎樣記載你? — 向問天


人生在世,總是希望別人記得自己,是故不分中外,不論是中國的歷代帝王,還是埃及的法老王,都喜歡生前便開始興建宏偉的陵墓。報載「武漢富商巨資建活人墓,查違規被拆」(明報3月1日A21版),又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依我而言,人生在世,與其追求別人記得自己,倒不如想想:「歷史怎樣記載你?」

從名字說起

這個世界上,差不多每個人和每件物件,都有一個名字。

很喜歡看白髮魔女傳,戲中很感動我的一段戲,是講林青霞飾演的魔女,一直只被人叫做狼女,直至她遇上救她一命的對頭人-------武當的卓一航(張國榮飾)給她改了一個很美的名字,從此她叫做練霓裳。有了名字,似乎她才正式成為一個人!可見名字可以是非常重要的。人犯罪後坐牢,其中一個刑罰,便是被遞奪了名字,變一個號碼。

據聖經創世記所言,神用塵土創造了阿當之後,覺得「那人獨居不好」,便用阿當的肋骨為他造了一個女人。阿當給她起名叫夏娃,因為她是他「骨中的骨,肉中的肉」,或許,從此人類便有了名字。

為人父母的,望子成龍,於是就有很多振邦、國樑之類。我們也經常可以在一大堆文字中,一眼便看到自己的名字。大多數人,都很在意自己的名字。

但別人是否也同樣看重你的名字呢?

呢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書,大部份都是在畢業後才讀到的,Joseph Hallinan 的Why We Make Mistakes 肯定是其中一本,第2章「We All Search for Meaning」提到,在七十年代,著名的心理學家 Harry Bahrick 曾做過一個實驗,原來一班中學生畢業後五十年再聚,仍然有73%的人可以從面容上認出大家是多年前的同窗, 但只有18%能記得對方的名字!另外一個多年前在英國測試的實驗亦指出,當向一班聽眾講述一個虛構的人物故事時,有69%的人記得故事主人翁的工作、有68%人記得他的嗜好、有62%的人記得他的故鄉,但只有31%的人記得他的名字!由此可見,沒有了背景資料和做過的事,一個人的名字其實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每個人的名字,對於認識他/她的家人、朋友,一定有其意義;然而對於一個地方、國家和民族而言,又要是什麼名字才特別有意義?菜園村,原本只是一個藉藉無名、與世無爭的農耕村落,卻因為喚醒了香港市民的本土保育意識,而變成了一個家傳戶曉的名字;劉曉波,原本只是一位學者,卻因為對祖國的關愛、被以言入罪和被重判,成為中國的良心、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名垂青史;德國的數學家高斯 (Gauss),是個數學天才,貢獻良多,德國政府在面額十馬克的鈔票上,印上他的肖像去紀念他。這些人名地名,便因此而變得特別有意義。

要推算一個人的知名度或受注重程度,向來並不容易,不過自從網上維基百科的出現,筆者發現到一個有趣現象。表面上看來,維基百科是一個人人都可以做作者寫作加條目的網上百科,價值似乎不大;但當你明白將你的名字加入條目的人會不時更新資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上文提及的數學家高斯,在維基上共有97 種不同的語言記載他的生平和貢獻;劉曉波得奬是最近的事,但亦已有67種語言的維基記載;全球投資天才巴菲得,有56種語言記載;而本港首富,則只有18 種不同語言的維基記載。固然,我們不能否認,不同行業職業的人,商人、學者、藝術工作者、人道主義者,對社會都有貢獻,然而,我們不難看出,這個世界的確有普世價值這回事。在世人的眼中,科學、人道精神、藝術都遠較金錢重要。

生命之美,不在結果,而在歷程

香港,是一個價值觀被扭曲的社會,不久前在 Facebook 看到一則發人深醒的文字:「房子是用來住的地方,而不應該是年青人的人生目標!」同樣,金錢也不應該成為人類追求的人生目標。每個人生命的結果,都是死亡,有一個同樣發人深醒的故事,話說一個億萬富豪死後,有人問他的會計師,富豪留下了多少財產,滿以為會計師要計算一大輪,誰不知他隨即答上了一句:「他留下了他所有的一切!」生命的美麗和可貴,並不在於結果,因為每個人的結果都是「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生命的真正意義,在乎我們怎樣去有意義地過這個有限的一生,就如上文提及那本書第2章的題目:「We All Search for Meaning」,我們慶幸很多人為他們自己熱愛的科學、藝術、人道和人文精神,在他們享受生命的過程中,為人類的福祉做出了偉大的貢獻,而他們也成為歷史記得他的人。

然而,富人又有不同的留名方法。想與你分享占士力克的故事。

占士力克的墓地

年青時看過一套電視劇,講一個由任達華飾演的地產富商,投了一塊貴重地皮,當記者追訪他對地皮的大計,他幽幽的道出一句:「為朋友建一個墓地!」這樣豪情俠義之事,現實並不多見。文首提到的新聞,是武漢市一名地產商為仍健在的父親興建面積達一畝的豪華「活人墓」,論情操之高下?筆者不願置評。結果被發現屬違規建設,已被拆除。斗轉星移,一個半世紀之前,美國地產商占士力克 (James Lick) 斥巨資建成擁有當時世界最大望遠鏡的天文台,自己埋身鏡下,造福社會,卻是一時佳話。

力克天文台 (Lick Observatory) 位於三藩市市效,一百多年前由 James Lick 的遺產建成。

JAMES LICK, 1796年在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出生,自十三歲起由父親傳授一流的木匠工藝,年青時與一間木廠老闆的女兒相戀,其後女方珠胎暗結。LICK 向女方父親提親時,就如粵語長片橋段,對方認為LIC太窮而固意丟難,要他有朝一日擁有與自己一樣大的木廠,才肯將女兒嫁給他。LICK在衝出門口後又衝回來講了一句話:「終有一天,我要擁有一個令你相形見拙的大木廠!」

之後LICK去了紐約,學習造綱琴的手藝,學成後自立門戶,是為1821年。後來他知道自己做的鋼琴大多外銷南美洲,LICK深明生意之道,物離鄉貴,為了賺埋中間人的一份利潤,好得早日完成當日自己誇下的諾言,不惜遠涉重洋,到南美自己製造直銷網琴,如是者在政局動盪的阿根廷、智利、利馬轉戰,一去便差不多三十年!

1848年,LICK終於鳥倦知還,帶著生財工具和當年價值三萬美元的祕魯金條,在美國西岸當年人口只有一千人的三藩市上岸。俗語說:「小富由儉,大富由天」,到步後僅十七天,加州便爆發尋金熱,他當然不會執輸,但短短一星期,他便知道自己不是「濕手濕腳」的淘金料子,便改而投資地產。由於正值淘金熱,三藩市的人口,在短短兩年內上升20倍,變成一個人口兩萬的小城市。LICK的地產投資亦自然水漲船高,變成了百萬富翁。由於通貨膨脹,今日的百萬富翁已經不大「值錢」,然而以平均每年通脹3%計算,1850年的一百萬,約相等於今天的一億元!

發達之後,LICK沒有忘記自己三十七年前許下的諾言,他花了二十萬美元(今天的二千萬),在GUADALUPE河邊建了一座用上最好材料和機器的木廠。雖然明知當日對自己白眼的人應已去世,LICK還是叫人把木廠的相片送去故鄉。LICK為人的執著,於此可見一班。

到了晚年,LICK打算為自己建造紀念碑,起初,他計劃動用一百萬元(當時估計他的財富約三百五十萬),為自己和父母建造高大遠遠可見的銅象,後來朋友說這極顯眼的目標會在海戰中被敵人作為目標炸掉,他才放棄計劃。後來他又想仿傚法老,要在三藩市中心建一座比埃及大金字塔更大的金字塔,地皮不是問題,因為成條街的地皮都是他的!幸好最後在幾個人的影響之下,他決定將自己葬身於一個對科學有貢獻的大望遠鏡之下。

根據傳說,在1860年,LICK遇上一個叫GEORGE MAPEIRA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Madeira)讀天文的學生,從他的小型望遠鏡中,LICK看到星空的奇妙,傳說MADEIRA 對LICK說:「假若我有你的財富…….我會用來建造全世界最大的望遠鏡。」

JAMES LICK卒於1876年,享年80歲,逝世之前,他已將遺產交由信托人管理,大部份用來建造LICK天文台。4年之後動工,由於兩塊主鏡中的一塊,在運送途中損壞了,到了1888年,當時世界最大的36吋折射鏡才建成。由於鏡長57呎(重25,000磅),觀察不易,因此亦建造了一個3,500平方呎的可升降平台,方便天文學家在目鏡觀察。

在LICK天文台之前,大部份天文台都建在位於平地的大學附近,方便觀察,但LICK天文台的設計卻認為高山 SEEING 好,又較遠離光害,因此選址在三藩市東的HAMILTON山之上,可說是開後世風氣之先。

就是這樣,深深明白到人「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的道理,JAMES LICK選擇了捨自己的財富貢獻給科學。在西方世界中,類似的例子並不罕見。

EDGAR WILSON AWARD

或許是物以罕為貴,又或是因為其美麗和變化多端,自古以來,彗星成為不少人研究、贊歎和找尋的目標。

EDGAR WILSON先生,是個美國肯得基州的商人,他對彗星的喜愛可說是至死不渝。他在1976年逝世前,立下遺囑成立了基金,將基金每年的收入平均分給發現新彗星的業餘天文學家。在互聯網上找不到很多WILSON先生的資料,不知何故,基金要遲至1999年才正式運作,首年奬金高達兩萬美元。老實說,奬金不算少,也不算多。然而重點不是奬金的多少,而是WILSON先生「遺愛人間」,不但生前喜愛彗星,更以遺產奬勵後人將這種自己喜愛的科學研究繼續下去,實其志可嘉也。

從諾貝爾到邵逸夫

原藉瑞士的發明家諾貝爾先生,以發明無煙火藥致富,卻深悔後人將其發明用於戰爭上,於是成立了諾貝爾奬,不論國籍,表揚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的人士,分為和平、文學、物理、化學和醫學五大類別 (後來加入了經濟一項)。個多世紀以來,已成為學術界無比專崇的榮譽。

社會不斷進步,諾貝爾奬雖然崇高,但未必能表揚其他領域,或許有見及此,香港的邵逸夫先生在2003年成立了邵逸夫奬,先後設立了天文、數學和生命科學三大類别,以後有需要或會再加增,每年頒發一次,奬金一百萬美元。

年輕的時候,筆者總覺得高調地捐款(例如買個什麼總理位呀、建個什麼樓呀)的人有點沽名釣譽,及後年事漸長,漸漸認同在一個商業社會,只要不是「口惠而實不至」,就算真的是用捐款去換取名聲,仍然是對社會做了有益的事。以上文提及的人物而言,他們所留下的,其實不單是他們的名聲,還留下了他們的價值觀和給後人一種不滅的精神,很值得後世人效法。而他們也成為歷史記得他的人!

文: 向問天

Saturday, March 05, 2011

What is science?

How It All Ends: Nature of Science (pt 1 of 3)

How It All Ends: Nature of Science (pt 2 of 3)


How It All Ends: Nature of Science (pt 3 of 3)

請讓我們看見希望

請讓我們看見希望

很喜歡看戰爭片,電影《兵臨城下》(Enemy at the Gates), 講二戰時德軍圍攻列寧格勒,蘇方危在旦夕,蘇俄書記不斷追迫守城的將領,如何確保城池守得住,在一個高級守將被迫得吞槍自盡後,一位中層宣傳官戰戰兢兢地吐出幾個字﹕「Give them(指守軍)hope!」一直對於港府這個看守政府沒有任何希望,今次財政預算案一百八十度逆轉,更令人對這個進退失據的政府徹底絕望 !

最初推出的財政預算案,基本上可以當作笑話去看。「政府富有即是人民富有」?「一次每人退稅六千元會引發通脹!」難道免租、免差餉電費就不會引發物價上升?市民 手上若果突然多咗錢,的確是會刺激物價上升(專家估計只會是微不足道的0.2%!),但市民實際上是需要這筆錢去紓緩物價上升(注意,並非通脹!)而他們 的意願也明顯是即時要錢,而不是等幾十年後,讓基金佬再大刮一筆管理費!預算案公佈那天的中午,在茶餐廳就聽到鄰座的人客與伙計談論,情願即時收千五(即 二五折),也不願收三十年後六千元(的未來值)!特區政府似乎不明白,很多市民都覺得一鳥在手,好過兩鳥在林。而牛遠較豬受人歡迎,也在於牛不斷為人工作, 提供牛奶,死後再提供牛肉;而豬卻只在最後屠宰才予人好處!

呢個世界,做任何事也有時間成本,包括投稿、寫投訴信或向政府畀意見,如果一個機構永遠是「投訴接受、態度依舊」,久而久之,你仲會肯花時間去投訴嗎?回 歸十多年,特區政府的惡行可說是罄竹難書,所謂諮詢,十之八九都是假諮詢,最近一次是特區「被規劃」事件,是故雖然鬍鬚曾信誓旦旦地粉墨登場,說會聽取公 眾對財政預算案的意見,我就話睬你都傻。西諺有云,一個人在後巷被狗咬,你應該槍斃隻狗;但同一個人第二次在同一條後巷被同一隻狗再咬,你應該槍斃那個 人!從前,不明白往地獄的路,怎麼可能是由善意鋪成,今次見識過這個財政預算的家長式意志,算是開眼界了!之後鬍鬚曾在與建制派開會後,不但來個一百八十度逆轉,更同時派錢與退稅,完全沒有需要雙管齊下,與其說是從善如流,其實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進退失據,既令政府威信全失,也令人 看清楚政府只求箍票,解決憲政危機,根本沒有誠意作出長遠計劃,去解決貧富懸殊,樓價高企,官商勾結等深層次矛盾!這批火藥一日不除,派糖縱然有望略減泛 民號召三月六日的遊行人數,但對特區政府的管治危機卻毫無寸進!

香港政府過去幾十年的高地價政策,表面上似乎是行之有效,我們姑且暫不追究政策對 地產商傾斜所造成官商勾結的指控。錯過脫勾時機的聯匯,令息口人為地低企,樓價升勢火上加油,沉重的供樓支出,不但造成重大民怨和社會矛盾,也大大削弱了 市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力,依我看來,縱然表面上是政治不正確,也會被既得利益人士大力反對,但將香港稅基慢慢由靠高地價而生的賣地收入轉為倚重入息稅,行 累進稅制,是解決香港貧富懸殊的唯一出路!沒有富人會喜歡多納稅,但大家要明白這是撥亂反正,也是政治現實,你可以說我危言聳聽,但筆者一些朋友已在私 下討論,發覺香港已開始出現動亂的基礎和先兆。

無論是個人或政府,若果不願反省,遇上矛盾或衝突時,把一切責任推給對方,這無疑是方便,卻無助解決危機。筆者深信,呢個世界上,沒有人天生喜歡抗爭,去 做哲古華拉或長毛,可是當一個政府一次又一次地向民眾展示他的不公義,運用法律、警力去打壓社會上的弱勢人士和反對聲音,對反對意見置若罔聞,又或是惺惺作態的假諮 詢,人民由失望變絕望,遲早不出亂子才怪呢!

寄語同輩的五、六十後,當我們還以來自己掌控着主流電子、印刷傳媒時,卻絕不能對年輕人、八十後收發訊息 的互聯網生態脫節,最近有年輕人疑似令特首「被傷害」,何秀蘭議員在立法會上對議會和社會暴力有一番發人深省的反思 (search Youtube “何秀蘭:政府行使的制度暴力每天都在議會內外出現,為何要持雙重標準?”)。沒有人喜歡暴力,也沒有人喜歡被制度暴力「迫上 梁山」,與其靠用重典、增強警力等震懾力量,始終還是要透過理解、對話、溝通和妥協,才是管治民生的長冶久安之道!

最後也寄語這個看守政府,你們想守住香港,請改變思維,釋出誠意,讓市民看得出希望!

文: 向問天 三月三月(四)完稿

Saturday, February 19, 2011

法網圖鑑﹕法律的局限

2011 Feb 20 (Sun) 明報星期日生活



Better quality photo, click here:
http://forum.hkas.org.hk/attachments/month_1102/1102210636a750817a88a5826e.jpg

法網圖鑑﹕法律的局限 向問天

【明報專訊】記得董生腳痛下台後,有人訪問漫畫家尊子,尊子懷念老董,因為怕他下台後,自己筆下會少了很多題材。其實不用怕,香港雖然是個彈丸之地,但只要一日有在着荒謬的制度,荒誕之事只怕無日無之。單是今個星期初的幾則新聞,已夠筆者提筆疾書了。

2月15日《明報》A7版﹕「業主責The One光污染,巨型廣告招牌閃動,嚇退名鑄租客。」

2月14日《經濟》A2版﹕「規定困店2小時,不購物捱餓吹風,劏客實錄,次貨充數萬元名表。」

2月14日《明報》A6版﹕「消防車撞小舖,律政司拒賠償。」

2月14日《明報》A15版﹕「收樓大廈遭滋擾,淋糞拖管理費。」

法律基本法

法律給人的印象,可以是既神聖,又複雜,這些都是事實,然而要認識法律基本是什麼也不難,基本上她是一套人類社會生活的規則。在蠻荒時代,沒有法律,有的只是優勝劣敗、弱肉強食的森林定律,獵人甲比獵人乙孔武有力,便可打傷,甚至打死對方搶走食物和財物;男人可以一棍扑暈一個女子,拖入山洞做老婆。慢慢時代進步,人類由游牧進入農業社會,開始聚居發展城市,也開始出現分工,每個人可以選擇去做自己做得最好的工種,生產力大大提升,人們很快便發覺,與其把精力和愈來愈多的金錢花在守護家園和建造更堅固的房屋或門鎖上,倒不如定下不可殺人,不可偷盜等法例去大家遵守,大家便可專心生產,然後交稅給政府,再僱用保安去捉拿不守規則的強盜,交法庭去審判和懲罰。

法律的特性

普通法的精神,在於寧縱無枉,而且舉證責任在控方,被告毋須證明自己無辜,結果眾所周知,要用法律去討回公道,很多時是既艱巨又花錢花時間的事情,筆者有朋友試過為了一啖氣和公道,在加拿大,花了兩年和三萬加元,才成功追回四萬加元(即實收回一萬元);最近又有朋友為了杜絕一個不良的士司機兜路的欺詐行為,在警局花了兩小時錄口供,錄下案發時的一切細節!怪不得美國立國初期的財閥標.溫得森,在被商業伙伴欺詐時會選擇以價格戰去報復對方,他的名言是﹕「I will win you, the law just take too long!」這種行為固然不值得鼓勵,也不算光彩,但法律的缺點亦顯露無遺。

由於訴訟費的昂貴,而有錢人又往往可以請到最貴最有經驗的律師,因此在法律面前,有錢人比較有優勢,亦是不爭的事實。而法援的成立,只可紓緩最極端的不公平!

法律的局限

若果我們希望法律能保障市民和社會的公義,其中一個先決條件,是市民要有法律常識,認識自己的權利和義務,而且願意盡公民義務挺身舉報或做證,上文提及朋友舉報的士兜路事件,友儕中人大多認為不值得為了多花五分鐘車程和二十元車資而舉報司機,反之涉案朋友在花了兩小時錄口供,還有機會要再花時間上庭後,仍然沒有後悔,為的是確保不會再出現下一個受害者。

回到本周初讀到的第一單奇聞,若果《經濟日報》14日A21版報道屬實,鎖起店門困客兩小時,基本上已是非法禁錮。然而不幸的是,受害者全部是來自國內的同胞,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權利!他們在國內見慣種種的社會不公,只要有權有勢,可以是非、黑白顛倒,趙連海、胡佳、劉曉波都是很好的例子。從前聽過一個故事,把一隻象由細養大,細小的時候,一條手指般粗的麻繩已可約束小象,可憐的小象一直長大,卻不知自己有的力氣,已經可以衝破麻繩的束縛!同樣,一群在惡劣環境中生活太久的人,亦會開始不明白他們失去了什麼,如入鮑魚之廁,久而不聞其臭,變得逆來順受,光污染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光,原來是文明的象徵,提供日常生活不少方便,然而中國古語說得好,人應該追求中庸之道,因為很多事都會過猶不及。

街燈,原本應該向下照着人類生活,但在香港卻沒有法例管制街燈漏光射向水平線上,從而驅走星光,令市民及下一代再不知星星為何物,而耀眼強光也對駕車者造成一定危險!像國金二期等建築物,也可大模厮樣地把裝飾強光直照天空,廣告招牌又可合法地暴力照明民居,令附近居民苦不堪言。而香港又在被稱為東方之珠之餘,再被國際權威天文雜誌Sky and Telescope稱為光污染之都。

香港之所以長期缺乏管制光污染的法例,原因之一,固然是我們有一個不知不覺,抱着多做多錯、少做少錯心理的政府;另外一個原因,是市民不知道他們的權利。在美國一些州份,一個人若果把強光照到鄰居,是會有機會被鄰居投訴,而被州政府依據light trespassing law起訴,這條法例的原理很簡單,夜空應該是漆黑的,就有如海水、河水應該是清潔的,夜空和海水都是公眾資源,不容污水和強光污染;而強光和嘈音一樣,太多太強照到傳到不應該到的地方,便應該立例監管。

香港人出名現實,今次The One的廣告招牌,被質疑引致附近豪宅名鑄的租值下跌,是一個很好的landmark case,原來,光污染真係可以令荷包縮水的!前面講過,法律又慢又貴,有錢買豪宅的市民,他們可以選擇打官司去解決矛盾,但那些在鬧市,被強光閃光招牌影響而要付上厚窗簾,被迫開冷氣代價的小市民,卻無法支付昂貴的訴訟費去討回公道!立法監管光污染,既是急不容緩,也是解決愈來愈無法無天的暴力照明的唯一方法!

上文講過,法律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遊戲規則,規則是人定的,自然會有機會出錯,而且應該隨着社會人士共識的變遷而改變。先進如美國,在短短不足一百年以前,也曾有過不准女性有投票權及種族隔離等不公義的惡法,而一個民族的偉大,在於他會反醒和有自我完善的機制,日後廢除了惡法!

法律既然是人制定的,亦會出現官字兩個口等不公義情况。同樣是襲警,居然可以用兩條刑罰不同的法例去告你,揸車當然要買第三保,但政府卻不用買,今次律政司在身兼球員與球證,有明顯利益衝突的情况下,判斷已經死無對證的肇事小巴司機需負全責,「堅持一毛錢也不賠」給被消防車撞壞的店舖,以致苦主需冒險經法律程序索償而且未必得值,如此陷市民於不義,是官字兩個口的最佳例證!

誰決定什麼是公眾利益?

大學讀土木工程時,很記得以下的一課。原來做工程師設計起路,路中途若遇到一棟大廈,除非同業主講掂價錢買下拆掉,否則便只有繞着大廈改路而行,明白其中道理,你便不會奇怪為何美國的城市新區有井字形的康莊大道,而古舊歐洲城市的馬路經常是九曲十三彎!

私有產權,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石,我在一層舊樓單位住了三十年,生兒育女,你憑什麼說因為有人收購了全座大廈九成業權(現在更降至八成),你便可以用你認為公平的價錢逼我賣出業權畀你?這明顯是不公義的法律!我明白,政府說這是基於公眾利益,舊區需要重建,但說穿了,這是誰的利益?是政府在高地價政策下的賣地利益?是發展商的賣發水樓的利益?還是炒家的炒樓利益?

我們暫且不討論收樓法例是否合理和公義。法律若要能彰顯公義,亦要靠警方願意公平地執法,地產投資商人以不法手段收樓,時有所聞,15日又一單,一幢258戶中有50戶已被地產商收購的大廈,多次遭淋糞截電滋擾,警方雖然表示會跟進,但印象中這類無頭公案多數是未被偵破。其實這類案件是刑事案,性質嚴重,要查辦亦不困難,警方若果願意,在高科技紅外線錄影機和大量便衣監視下,要拉人破案絕不困難,如此高調破案,定可收殺雞儆猴之效;然而很不幸,警方似乎刻意要在別的地方去殺雞儆猴,警方情願花費大量警力去拘捕一個開香檳被當作襲擊保安的示威者,又或是花大量警力去確保菜園村被清拆,卻居然可以公然對保安人員浮腰示威者朱凱迪而不顧,實在令人不寒而慄!

一隊本應保障市民生命財產的警隊,若果真的淪為政治上打壓異己的工具,對保安襲擊示威者可以視若無睹,這會是一個多麼可怕的社會?

香港的法律,由於涉及七百萬人的不同看法,故此不但不能每事都管到,而且又往往不能隨着社會、科技的急速改變而及時更新(偷拍裙底仍只能告遊蕩便是一例),故此,社會仍需要有傳媒、輿論、道德等幫助,去補法律之不足,更又或監管、制衡司法和執法人員的不公。法律,其實只是一套最基本的守則,我們切勿以為自己守法已足夠而沾沾自喜。那些走法律罅的商人,又或是設立「竊鈎者誅、盜國者候」惡法的政府和受益的奸商,被市民口誅筆伐又與人何尤?

最後,多數人都是自私的。如上文投訴的士司機事件,大部分人就算認為的士司機不對,仍是希望別人付代價去指證司機,而自己坐享其成。在此,筆者向一眾八十後及本土保育人士,為他們無私地爭取社會公義,獻上由衷的敬意。

Saturday, February 05, 2011

新春願望﹕由看見到明白



新春願望﹕由看見到明白 文﹕向問天 2011-02-06

【明報專訊】很久沒有在香港過年,也很久沒有搞什麼新春願景,今年倒有一個,就是如唐二世之流的非民選管治階層,會看見和明白香港的深層次矛盾。

看了阿凡達四次,看3D靚景只是其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主角JAKE的一句﹕「I SEE YOU」。英文SEE字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看見」,另一個,是「明白」。看見,總比看不見好;然而,看見,並不等於明白。

九七前後

無可否認,在沒有普選的大前提下,現時香港的政治和經濟, 都是掌握在所謂五十後之前的人手中,這代人成長的幾十年,正是香港經濟急速發展的年代,讀書有成者,天之驕子的大學生畢業後扶搖直上,加薪十幾巴仙仍視為 等閒,九七前的移民潮,帶來的空缺,又為他們提供了晉升的機遇;做生意者,亦因為經濟急速成長、國內開放而商機處處,樓價節節上升,沒有多少人在意到地產 霸權所帶來發水樓等種種問題,發展商把不計在地積比的窗台用呎價五千賣給我無問題,只要我可以兩年後用呎價七千賣番出去便成了。

九七後,發生了很多事。經濟上經歷亞洲金融風暴、科網股災、沙士等,經濟發展大不如前。八十後等年青人,能力上未必比不上年青時的五十後,但收入和出路卻大不如前。不久前黎智英( 相關)在「新聞透視」中說,小時候見人坐Benz,不會仇富,因為深信自己將來也有得坐(大意)。筆者不覺得今天的年青人是仇富,八十後的不快,部分因是他們看不到他們可以與上一代有一樣美好的前景;更重要的是,他們愈來愈看到社會上的不公平和不公義。

香 港人一直給人的印象,是對金錢看得很重要,在這個樓貴生活艱難和喜歡與人比較的地方,並不令人奇怪,然而過去十年,眼見社會上的種種不公,如梁展文事件明 顯的延後利益輸送;律政司對和平示威人士的肢體碰撞,動輒以較嚴重的襲警條例檢控,但對富家女子多次襲警仍以較寬鬆條例檢控,明顯是選擇性司法,這樣素質 的律政司,若果在民主社會,一定已被轟下台!根據港大民意研究調查,香港人希望香港成為繁榮社會的比例中,由2001年尾的約48%的高峯,急跌至去年尾 的21.7%,首次低過希望香港成為公平社會的27.4%和「廉潔乾淨社會」的22.6%。

地產商勢力

繼八十後反高鐵、保衛菜園村等行動,簡化、抹黑為仇富或貪得無厭,這樣以偏概全固然是方便,但是否有助化解矛盾和爭端?

不 論是做生意和施政者,懂得有審時度世的能力都十分重要,從天星到清拆皇后碼頭,從喜帖街到高鐵和八十後敗北,但其實每一役都喚醒、凝聚了社會人士更大的醒 覺,政府若無視自己非民選引來的非認受性,回應公眾對貧富兩極、保育環境的訴求,未來的施政,恐怕只會愈來愈舉步維艱!

返港短短幾年,已從 朋友口中和報章上,得知一些地產商的樓出名爛,部分原因可能是對承建商拖數期出了名的長!而地產商的勢力,已經深入到市民的衣、食、住、行、電力和通訊, 住宅管理費居然包括用指定同一集團的電訊網絡商,真是駭人聽聞,《地產霸權》一紙風行,一年內印到七、八版,若果不是市民身受其害,單憑作者吹噓,是炒作 不起來的。而與其在巧取豪奪之後作些小恩小惠的慈善去做粉飾工作,倒不如返本恩源,捨棄「賺到盡」的營商行為,才能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真正和諧 社會。

股神榜樣

美國股神巴菲特令筆者敬佩的地方,不在於他每年都位居全球首富三甲之內,而是他的投資成績、心法,更重要是他的思想。

一般的中、港富豪,大抵都會認為自己的成功,在於自己的眼光、努力和運籌帷幄,然而巴菲特卻有無比的謙卑,他認為自己很幸運,能夠投胎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美國。或許,就讓我們在他去年年中的「慈善宣言」中,體味一下這位令人敬仰的商人的仁義之風﹕

我的慈善承諾華倫巴菲特

……首先重申我的承諾﹕由現在至身故,我將捐出本人99%的財富做慈善之用。以數目而言,是一筆很大的捐款;但是相對而言,社會上不少人每天付出更多去幫助別人!

以百萬計的人按時奉獻教會、學校及其他社福機構,這些錢本來可用在自己家庭之上,但捐出之後,他們便要減少外出用膳、少看電影和犧牲個人享受。但相對而言,我的家庭即使捐出99%家財,卻沒有犧牲任何日常生活的享受!……今天為止,我已捐出20%的股票(筆者按﹕巴菲特的財富中,約有99%在於他持有的40多萬股BRKA股票!)並會以每年4%的速度撥捐慈善基金,……

這個宣言對我和子女的生活絕無影響,而我生活所需亦一無所缺!

有些物質可以令我的生活過得更好,但其他很多物慾卻適得其反。我喜歡有一架昂貴的飛機,但擁有半打豪宅卻成負累。……我最珍惜的資產,除了健康之外,是有趣、不同層面的老朋友。

我的財富來自以下組合﹕生活在美國,幸運的基因和複利。我的子女和我都贏到了子宮彩票(在我出生的1930年,一個人生在美國的概率只有約三十分之一!而生為一個男性白種人,亦令我免除大部分美國人(筆者按﹕指女性和非白人)所遇到的不公平障礙!)

我 的幸運源於我活在一個市場經濟中,她的股市不時出現扭曲的抵買股價。這個經濟體系,對於在戰場上救人士兵,回報的僅是一枚獎章;對於傑出的老師,僅以一封 家長嘉許信去作為回報;但對於能夠偵察出股價出現抵價的人(筆者按﹕指巴菲特本人),回報卻以十億美元計,簡而言之,我們一家的捐獻並非出於罪疚感,而是 出於感恩,若果我們保留超過1%的家財給自己,我們的生活不會過得更好,也不會更快樂;相反,捐出的99%家財,卻可對其他人的健康及福祉作出巨大影響! 這個簡明的道理為我定出明確的目標,只留下我們生活所需而盡捐餘下所有給社會之用。


Glad to learn one's article was read :)

Sunday, January 30, 2011

周日話題﹕這是個不科學的時代



周日話題﹕這是個不科學的時代

【明報專訊】最近的一百幾十年,科技特飛猛進,日新月異,一般人的印象,是我們已進入了科學的時代。

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作為一個酷愛科學的人,在回港以後幾年的所見所聞,真是令人擲筆三嘆。

想起了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費曼(Richard Feynman)的一句名言﹕「這是個不科學的時代」!

很多人不能分辨天文學(Astronomy)與占星術(Astrology)的分別,以為天文台是搞天文的不計其數;

有人見到倫敦機場大風雪便斷言全球暖化是騙局;相信星座運情的又是不計其數;明知長賭必輸,但是自信有逢賭必勝術者又屢見不鮮;

最新又頗多人討論的,是2012年是否真的世界末日?在執筆寫這篇稿時,又有獵戶座主星參宿四可能在2012年爆發成超新星引至世界末日的謬論!

要逐一駁斥這些謬誤、細心介紹何為科學精神,恐怕要寫一本書,筆者只能用有限時間在這裏寫三幾千字以正視聽。

要有科學精神,懂得明辨是非,首要條件是不能無知。很可惜,香港的教育制度,很多時不是針對提升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而是訓練他們去答試題,在社會成為大財團合用的僱員。筆者不時主講講座,得出的觀察是隨覑學生的年齡上升,他/她們的好奇心愈來愈低,而問問題的數目亦愈來愈少。曾經聽過一個真人案例,一個小學生問老師一個問題,老師的答案居然是﹕「不要問,呢鱓唔考!」有這樣的老師,難怪我們的學生會愈來愈不好奇。幾年前,隨覑政府的財政狀好轉,天文台終於可以一次過請足五名科學主任,據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在傳媒上的訪問報道,當時面試的幾十人中,不少是碩士生,但在一幅只有海岸線(無地名)的地圖上,居然有一半人不能在地圖上指出香港的正確位置!這種情,在我們這些六十後的眼中,是不可思議的。事實上,連香港在地圖上哪個位置也不知,這麼貧乏的地理知識,又豈能勝任天文台科學主任一職?

胡適先生有句名言﹕「為學有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不錯,在這個追求知識的年代,專而精、學有所長,確有他的好處;但總不能以此為借口,而忽略通識的重要。在香港,仍有很多人以為天文台是專搞天文,其實這是「積非成是」。香港天文台的正確名稱應該是氣象局,雖然氣象局也會搞一些日出、日落、潮汐漲退等與天文有關的現象,但其實氣象局主要是研究大氣層以內的氣象;而天文台則主要研究大氣層以外的宇宙,占星術、星座、風水根本不能視為科學。然而不但不少人天文、占星不分,而今天美國仍有一半的報章每天刊登星座運情,足見好此道者可說是大不乏人。

要有科學的頭腦,明白概率(又稱或然率Probability)和基礎統計學非常重要。曾經試過有一次,五個人抽籤決定一個活動的場地安排,遲來的一位女士,眼見好的位置已被人抽到,居然投訴其他人先抽籤是不公平,這位女士,如果不是不明白或然率,便是徹頭徹尾的輸打贏要。筆者覺得這個現象非常有趣,故此在一個香港討論區上發起投票,結果差不多有近一半的人,認為先抽的較為覑數!或許香港人「執輸行頭、慘過敗家」的觀念,真的已經深植骨髓!

思考的方法

讀書是求知識、學做人,多吸收基本的知識(facts)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習思考方法。上文的例子中,其實抽先抽後,抽到好位的機會完全一樣都是五分之一。好多時要較易明白一件事,簡化是其中一個很好的方法,若讀者中仍有人認為抽先有覑數,我們可以簡化為兩個人抽籤,而只有一個好位,那麼抽先的有一半機會抽到好位,但也有一半機會抽到差位,而把好位拱手讓給你,由此可見抽先抽後根本沒有分別!

針對不少人對數學和或然率的盲點,美國費城譚寶大學數學教授Paulos,在1990年出版了一本叫做 Innumeracy﹕Mathematical Illiteracy and Its Consequences的書,提出了不少發人深省的例子,不但指出不少人數學差勁(最近美國次按危機後,《經濟學人》的一篇文章便指出英國有11%的人不懂正確計算支票戶口結餘),也指出人們的想像往往與事實不符。以生日為例,究竟在一個人多的聚會中,要有多少人參與,才會有一半機會有兩個(或以上)人在同一日生日?你可能會估要180個?100個?雖然計算不算複雜,但我不打算在這裏討論,總之,正確答案是出人意表的23個!事實上,這個遊戲我很多時都會在自己主講的講座中測試,實測結果與計算相符。

偶然和必然

有沒有聽過這樣的騙局?先向1,024,000人寄出下周股市預測,其中一半預測升市,另一半預測跌市;下星期如果真的升市,便把寄出升市預測的名單分成兩半,又再一半預測下周升市,一半預測跌市。如此類推,十個星期之後,便有一千個人收到連續十次也準確的預測,他們知道這出於或然率的機會,只會是約一千分之一(二分之一的十次方),便很容易上當花上過千美元去訂購這些看起來很準確的股市預測信息。

一些縱是很低或然率的事,但只要sample夠大,更偶然的事,也會變成必然的事,是故賭場中連開十鋪大,又如你身邊有獅子座朋友具有獅子座性格,說穿了,都是毫不出奇的事。

長賭必輸

賭場的操作細節可以很複雜,但賭場贏錢的基本原理十分簡單,以輪盤為例,一共有38個號碼(1-36加零和零零),但買中一個號碼的賠率只有36倍,賭場贏的,就是這5%的優勢(1減38分之1乘36),就正如銀行可以靠一萬億元存款的2%息差,每年賺取200億一樣。

不錯,基於運氣,小部分人有時可以賭贏賭場,但長賭下去,恐怕贏的還是賭場。

參宿四

還是講筆者熟悉的天文,新鮮出爐的新聞,是獵戶座的主星參宿四,有可能「最快於2012年」爆炸,「出現兩個太陽」。一些互聯網上的傳言及部分嘩眾取寵的傳媒,更質疑這與2012瑪雅文明預言的世界末日有關係,但實情是怎樣呢?

像參宿四這類有20個太陽質量的星星,由出生至死亡的演化過程大致如下﹕

(1)燒盡氫——約700萬年

(2)燒盡氦——約70萬年

(3)燒盡碳——約600年

(4)燒盡氖——1年

(5)燒盡氧——半年

(6)燒盡矽——1天

(7)核燃料殆盡,星體重力塌縮至爆炸成超新星——10秒

現時參宿四的直徑約十個天文單位,過去15年直徑縮少了約15%,估計正處於第二階段末期或剛開始第三階段,傳媒若寫成2012會爆炸地球末日,其概率只有約百萬分之一,是名副其實嘩眾取寵的武斷!

此外,就算是真的爆炸,不但不會光如太陽,更不會帶來世界末日!1572年11月初,仙后座的帝谷超新星,距地球7500光年,最亮時視量等也只達到負4等,換到參宿四600光年的距離,大約也只會光至負10等,還不及滿月的光度(-12.5等);1604年10月,蛇夫座開普勒超新星,距地球 6000光年,最光時也只達到負2.5等,換作參宿四的600光年,剛好再光100倍(5個星等),亦不過是負7.5等。是故參宿四即使真的爆炸成超新星,天上最多是多了一顆白天也可見到、全天最光的星星,絕對不會世界末日!

真正的危機

人類最貼身的危機,其實並不在天外,而是在咫尺的身邊。英國《每日電訊報》最近檢視10種世界末日的可能性,排頭位的是環境浩劫(可能性70%),全球暖化,不但會令全球平均氣溫反覆上升,更會令地區性氣候更極端,是故最近歐美嚴重的天氣,其實是正常不過,並不能用來否定全球暖化這個已被全球大部分科學家確認的論點。

遠古時,人類愚眛無知,傾向於迷信,隨覑科學的啟蒙,我們日漸明白處身世界的奧妙,然而也由於人性的弱點、基礎科學知識和訓練未有全民普及,尖端科學日趨艱深難明,加上傳媒看重賣紙多於求真,用偽科學廣告推銷商品欺騙消費者和不問蒼生問鬼神等情,只怕還是會在科學進步的同時,仍然揮之不去。

文 楊光宇

編輯 梁詠璋